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想毁掉一个城市吗?多搞几个“节”吧!

2009年3月11日来源:《城市中国》作者:杨小彦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阮仪三拯救平遥,已经成为一个经典故事。今天,平遥作为联合国“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序列中的一座古城,受到了各方的追捧。以此为契机而发展起来的平遥旅游事业,也成功地让全世界爱好者慕名而来,在感受中国千年建筑文化传统的同时,让这么一个曾经属于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再创辉煌。
但是,我发现,和平遥出名成反比的,却是阮仪三的故事,包括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平遥越出名,人们对阮仪三的故事就会越健忘,会越少提起。至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其中有什么值得咀嚼的意义,那就更少人想起了。
偶然打开平遥官方网页,在千篇一律的浮华简介中,当年曲折已经被精心抹去,阮仪三的事迹不复存在。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官方网站老提往事。尤其是,这“往事”还大概不能给“官方”带来他们所希望的“荣誉”,也就更不愿意提起了。这说明官方所介绍的只是“正面形象”,目的为了吸引游人前往,好领略本地的文化遗产,而不是重提过去,让来者都知道,这座闻名中外的古城,这座引起官方自豪、向外炫耀的“文化遗产”,历史上曾经数次动议要拆掉。之所以没有被拆掉,只是因为钱少。
这说明“钱多好办事”也不太对。有时,钱少反而好办事,尽管那办事叫做办不成事。在中国,尤其对于古城保护,“不办事”,办不成事,比办事,办成了事,肯定要好得多。如果事真的办成了,平遥今天还会存在吗?还会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吗?正因为数次动议办事,因为钱少,结果办不成,然后,就成为“遗产”,成为旅游重点,成为著名“古城”了。
这说明,平遥之成名,是因为首先办不成事,其次才是在阮仪三努力下,把这没办成的事永远办不成,然后办成了另外的事,办成了“遗产”。

熙熙攘攘的平遥古城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