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北京中轴线是偏的?

2009年2月24日来源:作者:贾云峰

从永定门到钟鼓楼,全长7.7公里的中轴线,是北京的中心标志,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中轴线的由来始于元朝对大都城的规划设计,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位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平民百姓不得入内;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贾;外城才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如此等级分明的布局,体现了当时的统治者以皇室为主体的封建思想。
一条中轴线从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太和殿、景山到钟鼓楼,将外城、皇城和内城串联起来。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衡对称、错落形成一幅独有的壮美画卷。
听闻这样一个传说,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国家的外交官要到北京进行友好访问。在古代中国,拜见最高领袖要行跪拜之礼。由于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该外交官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清朝的公务员们做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这个外交官从前门乘坐“11路”进入皇城。外交官从前门步入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是当时的第一道大门,大清门。
走过大清门以后,他发觉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笔直的大道直通向天安门。
外交官的视线一下子就被引向了天安门。天安门头顶黄琉璃瓦,身穿朱红色的外衣。前面衬托着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和白色的石狮子。在蓝天白云的衬映下,他实实在在体会到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的截然不同。
当他穿过金水桥,走过天安门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端门广场,过了广场,迎面又看到午门,午门的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张开双臂,欢迎到来的外交官。午门上面有正在吹吹打打的迎宾队伍,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钟鼓齐鸣。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
穿过午门,是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的是外金水桥。走过金水桥,外交官舒了一口气,终于到达皇城了。但是,在他见到最高领导人之前,还有最后一道关要过,这就是入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如今的教育部)官员过了太和门,来到太和前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阶之上。好不容易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交官震惊了,他说:“我不得不下跪了,但我跪的不是皇帝,跪的是中国如此辉煌的美丽建筑,使我心悦诚服。”
以天子自称的皇帝老儿们在建高档写字楼和公寓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地段因素,更要考虑风水问题。什么“坐北朝南,殿宇接天”,多是为了营造自己是“受命于天”,巩固自己手中的政权罢了。
可是多年后,一位航测专家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
那天他拍摄了北京全景图,待图洗出后,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北京城以前正南正北之说有所出入。

北京中轴线全景


原来,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办公、寝居的地方,并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北京城700余年的建筑格局上,中轴线并未同子午线重合……
难道北京的中轴线竟是偏离的?
他惊奇地发现,在精确的地形图上,南起永定门开始,中轴线在向北延伸时开始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而终点位置钟楼,换算后的实际距离,已经离开子午线约300米!
成型于封建帝王时代的北京城,中轴线同子午线重合,呈“正南正北”方向,在多数人的“常识”中,乃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时至今日,用高科技手段一拍,这条中轴线竟然“歪”了。
测绘专家犯下了群体性错误,还是有人故意为之?
翻阅史料,发现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部门做过汇报,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而由于偏差比较小,所以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中轴线究竟怎么了?此有两解。
一说“汉人有意为之”
当时担任元大都“监筑”之职的是忽必烈的重臣刘秉忠。鉴于元代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的历史事实,就有历史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中轴线是汉臣刘秉忠、郭守敬故意弄偏的。这二人并没按照天子的意图,使影响城市布局的中轴线处于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试图借此反抗元朝的统治。
忽必烈的夏都——元上都遗址
二听专家们的解释
若继续往北延伸北京的中轴线,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
据当地蒙古史学家介绍,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今北京)的。原来,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遗址。而事实上,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元上都即是“夏都”。

元上都遗址兆奈曼苏默今景


谜底揭穿了,中轴线偏离的事实,竟是元代开国皇帝忽必烈有意为之。
照此看来,历史上把北京作为都城的33位所谓的“真命天子”,也许除了忽必烈等人,怕是都不知道自己的龙椅坐“歪”了。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