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艺术财商频道 > 详细内容

旅日华人艺术家卓民水墨展开幕

2018年8月31日来源:今日艺术网作者: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8月29日旅日华人艺术家卓民水墨展在798艺术区艺术工厂开幕。此次展览特邀著名批评家杭春晓担任策展人,由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艺术家卓民在做导览

旅日华人艺术家卓民,幼少时读碑临帖、摹写不辍;青年期习慕各家山水、又拜入海派吴门,承大写意笔墨,得中国书画传统之奥堂。为寻求东方艺术现代化之途径,负笈东赢,于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日本画科毕业,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研究科硕士毕业。近年举办画展、发表论文、著书传播、授业后学,引起中国美术界诸多反响。

展览现场嘉宾合影

本次展出卓民作品40余幅,皆是出自其心源的水墨精品。艺术家何家英认为“卓民的水墨画作品具有现代的一种气息,似乎还有些日本画的味道、意境的东西,实际上,他是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寻找宋画的意境,寻找那种由墨反复晕染、制作而产生的深重幽远之境。”卓民努力在绘画创作中复兴传统的中国笔墨表达,将其宽厚的人文胸怀融入笔墨之中,坚持在麻纸探究中国文化最本源最淳朴的色彩。尚辉读其作品后曾谈到:“如果说中国画的境界是‘笔墨境界’,是笔墨品质细微的个性区别,那么卓民水墨画的境界则是风景之‘境’,意象之‘界’。”这些景物鲜活、生动、丰富而变幻无穷的精思巧构将在此次展览中一一呈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杭春晓看来,在日本任教多年的卓民,是一位学者型画家,对水墨的态度相对温和,强调学理检讨。正是卓民迥异于国内画家的知识结构与反思逻辑,为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摆脱“视觉本身”进行“艺术问题”的讨论,进而带来不同于惯识的视觉成果。同时,这也是此次展览的着重看点之一。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该展览将持续至9月9日,观众可前往798艺术工厂观展,行走在水墨之间,感受中国山水花鸟的意境之美。


卓民的“问题意识”

文/杭春晓

作品带不带“问题意识”,往往是区别艺术家的重要法则。无论当代艺术抑或绘画,皆如此。带着“问题”,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视觉呈现,而是思想观念的显现。这种逻辑,在以水墨为媒介的作品中很难实现,尤其看上去继承了传统样式的作品。毫无疑问,卓民面对的正是如此局面。在日本任教多年的卓民,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对水墨的态度相对温和,强调学理检讨。其作看上去没有激烈变革的面貌,却实现了某种“问题意识”的植入,与惯常水墨大相径庭。原因何在?答案需跳离视觉结果,深入“何以如此”的追问中。

卓民 《天磨慧谷》184×364cm 麻纸 2011.11

卓民 《日月图之日》66.5×66.5cm 麻纸 2017.6

卓民 《日月图之月》66.5×66.5cm麻纸 2017.6

何以如此?对卓民而言,视觉呈现并非简单的美学塑造,而是历史经验的认知与反思。就技术而言,卓民对传统的理解可谓熟络。如展出的仿《宋·雪竹文禽》,无论造境抑或语言都将他的“能力”表达的淋漓尽致。但是类似《雪竹文禽》的风格在卓民自己的创作中却被主动舍弃了。原因何在?显然并非“不能”,而是“不为”。之所以 “不为”,是因为传统对卓民而言与其说是学习的对象,不如说是分析的对象。他的创作,不满足某种经典样式的重现,而在于深入到视觉逻辑的背后,检讨某种语言微观的细节,并试图将这种检讨转换为新逻辑,乃至获得新的视觉结果。或许,这么表述有些抽象,但若将卓民模古作品与其创作比较,我们会发现类似《雪竹文禽》的绘画,在新的创作中保留了某些皴法方式以及这种用笔经验带来的空濛效果。卓民看来,经典是由“元素”与“逻辑”构成的双层结构,类似语言学中语素与语法的关系。传统在今天无需整体重复,而要将有效元素抽取,在新逻辑中获得全新样式。

卓民 幽谷祥云 95x190cm 麻纸 2013

卓民 高山流水 97×188cm 麻纸 2015

依着这种逻辑,卓民展开了独具特点的“对话”。面对传统,他以精微视角下的解剖手段将《雪竹文禽》之类的传统分解为一些可供选择的视觉资源,并按自身理解重新架构。恰如《日月山水图》,“全景观看”并非宋人的“三远”组合,而是具有纵深视角的整体。宏大的横向烟峦仿佛一种视觉奇观,是“传统”无法想象的。其细节却仍然与《雪竹文禽》保持了某种微观联系。皴擦的厚重空灵,与样式化的传统笔墨截然不同,是一种保持了“制作”感的语言体验。“制作”,无论在今天还是元以后的文人画传统中,都带有价值上的负面判断。既如此,卓民何以仍执着“制作”?显然,他对流行的“负面判断”有着自己独特认知,才能如此自信。卓民认为,“制作”在绘画中的意义因近世历史形成的判断而被遮蔽。

卓民 雪树银花-晨2 89×48cm 麻纸 2013

卓民 《花之宴》186×96cm 麻纸 2017

近世历史形成的认知,往往是我们判断问题的逻辑起点。它们一方面成为一种工具,同时也形成一种阻碍——阻碍我们真正地认知事物。绘画中的“制作”,恰如此。元以后的文人画系统中,“制作”被塑造为“书写”的对立面,成为贬斥的对象。今人在这样的话语系统,很容易形成“轻信书写”、“忽略制作”的认知惯性。确实,很多从事工笔重彩创作的画家不断强调自己具有“书写”性,正是这种认知惯性下的不自觉反应。应该说,卓民的创作针对了这种“惯识”——通过对“重书写、轻制作”的反思,他试图建立自己与“历史认知”的对话。也就是说,得益于长期的画史研究,卓民的“问题意识”没有局限于视觉结果本身,而是将讨论诉诸“历史”,进而讨论这种历史意志对于我们的控制。

卓民 《晨露披月》 96×372cm 麻纸 2016.8

卓民 《月光曲》93×187cm 麻纸 2017.4

从视觉结果的美学营造摆脱出来,重新检讨艺术的生产机制,发现我们与“历史认知”的关系,恰是当代艺术重要的逻辑之一。基于如此逻辑,作品的核心价值不再是视觉,而是视觉何以生产的问题意识。卓民不同于国内大多水墨画家的地方,恰恰表现为这种关乎视觉的问题意识。从某种角度看,国内水墨从二十世纪开始的变革,一直局限于视觉形态的拓展与开发,少有触及视觉背后的认知与判断。这导致以水墨为媒材的作品在今天很难提供有关思想认知方面的经验,并逐渐对世界的变化丧失了介入能力。怎样改变这种状态?对水墨画家而言,堪称时代性命题。很高兴的是,卓民迥异于国内画家的知识结构与反思逻辑,为我们带来了意外收获,向我们展示一种可能——摆脱“视觉本身”进行“艺术问题”的讨论,进而带来不同于惯识的视觉成果。

2018年8月25日

艺术家卓民

艺术家卓民简历
武藏野美术大学造型学部日本画科毕业/筑波大学大学院艺术研究科硕士毕业
群展:
《春季创画展》’95’97’98’07’08(东京日本桥高岛屋美术画廊)
《创画展》’95’97’98’01’07(东京都美术馆)
《墨画富山三年展》’01’04’07(富山县立水墨美术馆)
《寺田收藏品展》’02’07’10’11,(东京大歌剧院美术馆)
《首届中国岩彩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1
《“画妆”中华戏曲主题艺术大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晤对材质”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北京世纪坛美术馆)2008
《今日之墨表现展》佐藤美术馆2013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炎黄艺术馆2016

个展:
筑波美术馆1999
茨城县五浦天心纪念美术馆2000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2003
东京日本桥高岛屋百货店美术画廊2004
北京中国美术馆2004
上海新天地壹号会所2010
北京798艺术区三度半艺术空间2011/2013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2018

出版:
《卓民岩彩画》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8
《东方岩彩绘画-卓民》荣宝斋出版社2008.3
《中国岩彩绘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
《丝路?岩语-中国岩彩绘画文献集》河北美术出版社2017.9
《卓民水墨画》河北美术出版社2018.8

敦煌艺术院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主讲教授/日本创画会会友/日本国际水墨艺术促进会运营委员/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非常勤讲师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