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凯伦-史密斯:为中国艺术寻找发光体
                            
日期: 2012/5/24 10:20:14    作者:尉玮     来源: 香港文汇报    

  伴随着ART HK12的热潮,数本备受关注的艺术书籍也陆续出版,其中一本是知名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的《发光体》(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本书中,凯伦精选出2011年具有开创意义的四十位中国艺术家,并为每位艺术家及其作品撰写介绍及评论文字,让读者把握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动向。

  与中国结缘

  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凯伦-史密斯从1992年开始定居北京,是国际上公认的中国艺术的权威评论家。她来自英国,自己也是艺术家及策展人,自从1992年踏上北京的土地后,她一头扎进中国艺术的研究中,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之一。她曾为刘小东等中国艺术家在国际上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也不断用文字和影像纪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为西方了解中国提供了另一个窗口。

  凯伦来到北京,其实颇费周折。在那之前,她曾到日本呆了十个月,却觉得不喜欢那个地方。后来她辗转来到香港,在杂志《Artention》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不少中国艺术家的作品。1992年到北京后,凯伦一边学语言一边研究中国的当代艺术,与艺术家交游、聊天也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也亲身见证了一批中国艺术家的成长。“那个时候在北京,有圆明园(画家村),方力钧和岳敏君正好在画后来他们最有名的作品。那个时候大家的创作很丰富,还有很多画抽象画的人,但那时还没有出名。可能因为中国那个时候对于抽象画的概念还不熟悉,不喜欢,评论家也不知道该怎么看待和评论这个东西。西方的策展人到了中国后都比较想找到一些能代表新中国的艺术,可能看到一些水墨画啊,但除非他们是汉学家,对这些传统文化感兴趣,不然很难进入到水墨画的状态。”

  一个外国人,要介入中国的文化语境,更要去理解这个语境体现在艺术中的种种微妙之处,其实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西方评论界对它的描述与评价大多流于表面,他们往往攫取其中最为肤浅的“中国符号”,以此来涵盖整个中国文化的复杂面向。

  一个外国人要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语言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语言学院呆了差不多一年半后,特别幸运地去了外文局。这个单位里面英文水平非常高,对于文化本身,或者文学艺术方面的水平也很高。我有点像是在一个大学里学习一样,所以对于一些中国文化的细节问题,我可以请教周围的人,从中国的历史文化方面得到非常多的信息,也了解到不同人的看法,很有用。我也一直在写,一直修改自己的看法。”凯伦说,“还有一个情况,我是甚么都不知道的一个状态,特别是前几年,我没有特别多的明确的判断,必须要先了解,要看得很多。从93年到96年,一直到2000年,只要有展览我都去看。有时旁边的艺术家朋友就说:你为什么要去看这个人的作品,非常差啊。我觉得如果没有看,就没有办法判断。”

  把有趣的作品纳入书中

  凯伦-史密斯曾出版《九条命:中国先锋派的诞生》(Nine Lives: The Birth of Avant-Garde Art in New China)一书,介绍王广义、耿建翌、方力钧、顾德新、李山、张晓刚、徐冰、张培力和汪建伟等九位中国艺术家,被认为是外国评论家对中国先锋派的第一次系统研究。

  这次的《发光体》,则采用了更为轻松,又平易近人的书写思路。在这本书之前,她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在一本研究90年代中国艺术发展的书上,为了那本书的写作,她翻查许多资料,几乎要被淹没在浩瀚的信息之海中。看着看着,她觉得自己离艺术本身似乎越来越远,资料上记载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很容易找到,更别提亲身观看体验。“同时,中国的艺术展览越来越多,我也害怕自己因为闷头写书,错过新的艺术家的出现。”正当她被关于90年代的理论与论述纠缠得脑子发木时,她回头翻看自己2011年所拍摄的展览现场图片,突然觉得那种鲜活的临场感又回来了。“我发现很多很丰富的东西,很多我很喜欢的,只可惜没有机会写到这些作品。去年正好外国出版社也出版了几本书,都是类似‘国际艺术最好的100个艺术家’之类的。朋友说,我们中国怎么没有一本书这样介绍中国艺术家呢?我就想,不如就把这些东西放在书中,书里面精选的四十个展览,都是2011年在中国展出的。也许读者也看过这些展览,那我提供你一些信息,你可以看看这个经验对你来说如何,也可以借此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思路,或者看看这个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发光体》与其说是专业的理论性评论,不如说是献给读者和艺术爱好者们的一场庆典。把大家带回到2011年的展览现场,重新体验那些高水准而富实验意义的作品。凯伦并不以艺术家的知名度,或是年龄、经验等维度作为选择指标,而只关注作品的开拓性及创造性,甚至回归到最单纯的观赏层面——把有趣的作品纳入书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书中的文字是真正回到了艺术本身。在市场塬则强力运转的今天,厌烦了被无数艺术明星狂轰滥炸的我们,也许能在这本书中,嗅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新鲜活力。

关键词:凯伦斯密斯 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

相关新闻:

  当代艺术批评的沦落
  “川军绘画”及其价值取向浅探
  栗宪庭: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光溜溜的现代性 城市政迹的一种扩张策略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