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口水战”是批评家素养缺失的表征 
                            
日期: 2009/10/13 9:53:54    作者:廖上飞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中国批评界至少在一点上与西方批评界不同,那就是“口水战”的频频发生。这一点“不同”可以说是中国批评界的一大“特色”。浓浓的唾液味是口水战最易被围观者觉察的标识。它通常以“学术争论”为开端,以“人身攻击”为高潮,以“臭气熏天”为最终命运。“口水战”发生之频繁、波及人群之广泛、影响之恶劣、反映问题之严重都是罕见的。说其“频繁”,是因为短短不到两年,轰动性的口水战就有三场,(这里不算那些较大的、小的、比较小的“局部战争”);说其“广泛”,是因为参与者包括专业的、非专业的、学生、教授、学者等等不同年龄、职业、文化层次的人;说其“恶劣”,是因为战斗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卑鄙”、“恶毒”、“肮脏”等人性的阴暗层面波及青年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说其“严重”,是因为它反映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阶层令人汗颜的不符合其身份的低下素质。也就是说,口水战好看,但很毒,它意示出批评家素养的严重缺失。

2007年(去年)两场:第一场由王文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学生)与王小箭(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发动,导火索是“焦兴涛雕塑作品的评价问题”,具体文存有《焦兴涛<物语系列>雕塑的符号学含义与美学价值》、《与王小箭谈<物语系列>》、《回川美某同学》、《面对王小箭老师的批评》、《“三王”谈家事外人也来凑热闹》等;第二场由季广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与钟华(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发动,导火索是“钟华发文批评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一书”,具体文存有《做回畜牲》、《不折不扣的屁眼教授》、《哦的神啊,救救我们吧》、《昏话连篇·臭气熏天》、《患上脑便秘,难免满纸都是屁》、《屎壳郎搬家——走一路,臭一路》、《教授与痔疮》、《如此循环运动,简直要人性命》等; 2008年(今年)前半年一场(后半年不排除再发生的可能性),由鲁虹(批评家)与王南溟(批评家)发动,导火索是“水墨论争所遗留的问题”,目前可统计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鲁虹的回应与不回应: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彻底失态的鲁虹先生》、《请鲁虹回应:面对四面八方的批评》、《蒋建军是如何批评鲁虹的:再评<回答骂骂咧咧的王南溟——兼谈反对“讼棍批评”>》、《鲁虹还有反省的勇气和能力吗?》、《“历史意识”不是“过去意识”——与鲁虹谈批评中的“历史意识”》、《反问恼羞成怒的鲁虹——兼谈“真正的马虻”》、《吴冠中艺术的批评迷雾——评翟墨、水天中和鲁虹对吴冠中艺术的批评》、《评鲁虹“伪唯物史观”与“意义主义”批评》、《鲁虹对“水墨当代性”问题的误解》、《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鲁虹的当代艺术史写作》、《致苏旅兼答鲁虹》、《杂谈鲁虹的“批评与历史意识”》《误入歧途的“图像”——评鲁虹的图像观》、《与鲁虹先生谈批评中的现实意识问题》、《水墨“当代性”的思考: 兼评鲁虹栗宪庭的观点》、《如此罕见的“痞气”的鲁虹》、《鲁虹失态又何妨? 》、《批评家的素养——鲁虹与王南溟》、《鲁虹是“无赖批评”的活化石》,《从鲁虹“恶语”事件看中国美术批评环境》等等。相比较而言,第三场规模最大,由此其显现的问题也最严重。每场都是胜负明晓,要么一方走红,要么两方都以“臭气熏天”结束。很显然,除去其中具体讨论学理问题的部分文章外,其余文章的题目足以让人闻到“操他妈”、“妈妈比”式的“流氓气味”。可以说,口水战是标,批评家素养的缺失是本;咒臭鲁虹不是根本,而从鲁虹“骂语”事件看出当下批评界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才是根本。

批评者批评鲁虹的“把柄”不外乎三个:一个是鲁虹所采用艺术史研究方法本身的问题,即他所采用的“社会学”、“图像学”(不论是否庸俗与虚假)、“历史意识”等等遭到非议;第二个是鲁虹不反思自身问题、容不得批评者批评的态度,即他屡批屡反的“太极式”反驳方式激起公愤;第三个是对王南溟的人身攻击,此一点简直让批评者无法忍受。可以说,第一个把柄并没有激起过于激烈的争论,其也对鲁虹的名誉与地位构不成任何威胁。然而,当加上第二个把柄时,批评者的数量直线上升,鲁虹自以为是的心态激起众怒,从这方面来看,人们还是坚信“批评是一种权利,被批评是一种义务”的公理(这本应是一位合格公民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笔者看来,无需将三个把柄垒加,仅人身攻击一条最基本的条例就可“致鲁虹于死地”。从一开始笔者就认为,鲁虹的反击合情合理,但他不能在人身攻击的层面上反击王南溟,所以说鲁虹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他人身攻击的批评策略让批评者不得不批评其素养低下。很显然,批评鲁虹并不重要,鲁虹接受还是不接受别人的批评也不重要,甚至说鲁虹与王南溟的争论孰是孰非亦不重要。也就是说,一味贬斥鲁虹或王南溟,抑或批评鲁虹而为王南溟辩护,都是不重要的。而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透过这种争论窥得中国当代艺术界批评家素养严重缺失的现实问题。需要着力考察的真正问题是:中国当下艺术界的成名批评家都是些什么货色?应该为批评家定下什么样的精神准则和职业禁忌?在笔者看来,如果 “批评家”只能盛产一篇篇肮脏的带有人身攻击性的文字的话,他甚至不比一个大街上鬼混的流氓更令世人尊敬。

鲁虹“谩骂”事件可以说明,不攻击别人人身乃是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但只做到这一点还离“批评家”的荣誉相当远。因为当我们碰到纠住对方笔误不放的批评行为,读到成篇大词、大话、大骂的批评文章,看到以炫耀文笔、人云亦云、肤浅庸俗为目的的价值诉求时,我们同样会为真正批评精神的缺失而甚感担忧。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依然看不到一位真正的独立批评家所应具有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反思意识。批评家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义、良知和责任心呢?这才应是“口水战”(或说具体点,鲁虹与王南溟争论事件)理应带给当下批评者的启示。再者,批评何以独立?很显然,批评家主体人格是否独立是最根本的。而独立人格本身既包括学识的渊博、思维的敏锐,也包括高尚的素养。“骂”乃是泼妇的伎俩,其并非批评的精神,而人身攻击更是下流的勾当。批评家的坠落从根本上源于批评家自身的低下素养,而低下素养中功利欲望又最为致命。批评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人类自能进行思考的第一天就与批评同在,原因很显而易见,真正的思考应是带有反思性质的思考,而反思式思考可以说是最有力度的自我批评。而又一个浅显的道理是,没有人能通过自我批评认识所有问题,而不能认识的部分问题只能变相的接受他者的批评。这也恰好验证了一点,即“批评”与“接受批评”的辩证统一性。

真正的批评不等于“无边的吹捧”、不等于“无限的谩骂”,而应是一种很有力度的思想方式。鲁虹“谩骂”事件应当使众多批评者明白:批评并不恐怖,恐怖的是我们是否已经丧失了真正批评的能力和基本素养。哀哉!当批评的独立性受到一系列蛀虫的玷污时,批评何以独立?我们是否应该从今日起多谈谈本民族精神的净化和批评家独立人格的重建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内部斗争”(能量内耗)。有人经常说,“出来混的,就得陪人家玩”。如果用轻佻的眼光审视这句话,部分人或许会认为它只不过是小混混耍无赖的一句托词而已,但在笔者看来,如将其引用到此次口水战事件的情境下,它恰巧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批评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一种术业的互动。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但一旦踏入社会,人就都得寻求一个坐标,或说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寻得一个坐标。这跟批评一样,它根本上是一种印证。如果说生活是一次自我印证的话,那每一次批评就是一次价值印证。既然是印证,那它必须要以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完整的价值评判系统为基础,也就是说,批评必须具备阐释学基础。没有阐释学支撑的批评即是胡扯。
2008年6月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