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准体力”时代的病症
                            
日期: 2009/8/18 10:45:35    作者:张桂森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在这个充斥着的“后××主义”、“新××主义”的当代艺术界里,我猜想“透支”现象已经蔓延到整个当代艺术界,我们正陷入与“体力”搏斗的陷阱中。亚健康状态正弥漫着整个当代艺术界,似病非病,让人抓不着头脑的“透支”状态不单是现在社会人群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亚健康状态意味着你有可能朝着健康发展,也有可能沦落到病情加重的处境。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什么样的情况是有可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什么样的情况只会带来恶性竞争。比如当你把自己畅销的摄影作品找人来大量复制成油画再拿来骗老外的钱就是违反商业道德的,“抢钱的”;比如当你宣称批评界到处是“坐台”批评家后,而自己再去“坐台”就显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准体力”时代算是表达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对我们所处的小小时代的期望,因为假如这个时代已经到了足够乱的、没有任何规则的地步,我们还是相信乱世会出英雄的。

打开互联网任何一个搜索引擎搜索“透支”二字,你可以看到各大报刊各种各样的关于上班族的透支现象分析,诸如:
一项针对职场白领的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职场白领周末选择在家睡大觉,六成职场白领周末平均花费在200元以下。……(《北京晨报》7月29日)
日工作超过10小时 七成白领成过劳模……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据估算,每年“过劳死”的人多达60万。“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劳动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去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某人士说:“在许多行业,中国员工的劳动时间几乎已经赶超日韩了。”……(《华西都市报》)
专家称14%白领听觉退化 不健康生活致听力损伤……(《中国青年报》)

时下,在都市生活的白领一族都不同程度地经受着各种综合征的困扰,包括亚健康综合征、熬夜综合征、周末综合征等。其中,绝大部分人会经常出现疲劳、失眠、抑郁、食欲不振等症状,身心俱疲。

“综合征”愈演愈烈……

在长春某公司供职的王跃大学毕业才两年,便在近日的体检中查出了高血脂、酒精肝等毛病。原来,他平时在应付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余,还要频繁地应付酒局。“现在,我不仅感觉身体免疫力在下降,工作状态也很难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了。”……(《新华网》)
……

透支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现象,无论是中上流的白领阶层还是中学的普通教师,或者是应试教育中的学生,乃至民工,无一例外。我们的发展速度不仅是GDP的快速增长,“过劳死”的增长速度照样是惊人的。所有的这些都跟就业压力有关,跟日益富庶的物质需求,跟消费有关。

2005年的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未来考古学》的其中一展览单元“透支”的文章中就曾经罗列了这样的数据:“
……广东省教育工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广东省高校教师中有7成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上海有75%的人处于一种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在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9岁降到今天的调查时期的53岁,这比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人均寿命75.85岁低了20岁。

中国经济近几年保持了8%左右的高速发展,每一座城市的CBD的摩天大楼都让外国人目瞪口呆。但是城市的发展透支了民工的健康,透支着农村卫生和保障,透支了农民的收入。不考虑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的低价出口战略,透支了能源和资源。GDP增长了,财富却向高收入阶层迅速集中,腐败难于根除,则最可怕的是被透支的中国百姓的改革热情。……”

透支作为一种状况是如何在当代艺术界中体现的?艺术家也要买车、买房子,艺术家照样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大部分照样要养家糊口,照样是时尚消费,高消费的群体之一。批评家不外如是,媒体能给批评家提供的稿费太少了,甚至也不能解决批评家基本的中产阶级生活水平,在这种前提下,谈何独立?因此我们今天假如因为艺术家、批评家想赚钱,想出名而批判他们肯定是不够充分的。一个雕塑艺术家在做一系列作品所投入的钱少则几万,多则10万,甚至几十万,假如他们只是一个尚未成名,年轻的艺术家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资金来源在哪?如果是因为他们做了一些菜雕来救济自己的生活、创作,或者带高考培训班考生,就来指责他们就显得有点不厚道了。一个还未成名的油画艺术家,刷一个1米乘1米的油画框是几十块钱不等,刷10个以上的油画框就得上百千块,这个时候他们选择做一些广告设计,接一些工程,或者给有名气的艺术家干点杂活,甚至是画点菜画都还是说得通的。只是他们该衡量的是比重问题。似乎是刚出道的年轻批评家比未成名的年轻艺术家的情况好一点的。北京光宋庄艺术区就有1千多个艺术家,他们当中靠卖作品维持体面生活的占极为少数的一部分。至于年轻的批评家、评论家,甚至年轻的策展人他们的收入来源有媒体给的稿费,做艺术类媒体的主编、编辑;有大量兴起的画廊、艺术空间提供的就业岗位,可以策展。

那么不好意思,矛头似乎只得指向了已经非常有名或者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们,批评家们了。

整体性浮躁的艺术家

先谈艺术家部分。曾几何时,艺术家们从独立作画到请一大帮助手为自己的“图式”不断复制作品,然后艺术家本人自己签名再卖出去。这种情况中有甚者是将自己以前的作品系列不断复制:譬如某艺术家90年代的某系列作品可能只有20张,通过不断复制到200张或者更多,理由是买家比较喜欢他这系列的作品,而他本人也不用费神,直接叫助手复制就可以了,自己签了大名就是了。又比如某艺术家将自己小有名气的摄影作品请人画成油画再倒卖出去给老外,这种艺术家深知做不了“上等品”,就利用“沃尔玛”、“家乐福”的超市战略抢占市场份额。此外,在艺术作品中还流行着一种潮流,这种潮流超越了之前的二者,成为更大的赢家。《论语·子张》有云: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由此衍生到当代艺术创作中,则变成了:画而优则雕,雕而优则摄……,以此类推。由于某艺术家的成名图式而使得其油画创作市场看好,图式带来的一种效果就是一看就很好辨认出来,因此把这个起先由油画创作创造出来的图式转化成雕塑也极为容易辨认,没准还能比油画更具视觉震撼感。以此类推,雕塑做得差不多了,规模也出来了,把它们摆出来,置于特定想好的场景、环境中,美其名曰:装置。除了装置中的雕塑可以卖之外,还可以租来、买来顶级相机往那一摆拍,衍生品装置摄影又出来了。同样的,摄影又有至少10几版本,在雕塑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我们不禁要说一声赞。暂且不用去猜测他们是否是因为穷怕了,还是因为得到更多的钱可以展开更多的工作。我们只知道纵欲过度是会带来一大堆麻烦的。

我曾经走访了一个行为艺术家的助手A,从A那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位艺术家早年做了一系列的在今天都算小有影响的行为艺术,并用照片记录。现在他还在继续着早年行为艺术的思路不断拓展的观念摄影。除此之外,他有一群助手在为他画油画和素描,为他做雕塑。在架上绘画和素描这一块,每面积一平米,他要为助手支付200块左右的资金(当然为助手提供的住宿费不计在内),艺术家本人只提供一个思路或者草图、照片,画面的复杂程度不亚于深圳大芬村的行画。200块算是很低廉的一个价格,而他出售的价格是这200块钱的几十倍。而在摄影图片方面,这位艺术家近期的合成图片也是达到了一个高产期。同时,他的近期个展也展出了大量的群雕。在这位艺术家的摄影、绘画以及雕塑方面,无一例外的带上了他本人带有巫术色彩的常用图式。面对着一幅又一幅风格迥异的素描或油画,我们已经很难单纯从专业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画画得到底好不好,画得再好或再烂都不是由艺术家本人完成的。

在大量复制作品这种情况方面,我走访了某绘画艺术家的助手B。这个艺术家是当年聚集在花家地的一群年轻艺术家中比较早奔小康的艺术家之一。他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他90年代的某系列作品深受某收藏家的青睐,可是他在那个时候的某系列的作品为数不多,这可能归结于艺术家早年也没想到作品能迎来今天这么的好卖的艺术市场,抑或是早年都比较穷,没有太多的闲钱绷那么的画布画框。于是,艺术家找来助手为他复制这个好卖的系列作品,自己只需在作品复制的最后阶段做一些修改,或是直接在最后阶段签上名字和日期。这样,艺术家作品的某系列可能只有20张,通过不断复制可以到达百张或者更多。

鉴于此,有时候既有趣又尴尬的场面会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某艺术家举办个展,为他画过中国山水画题材系列的一个学生朋友去了展览现场,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怎么在艺术家的宣传效果下备受瞩目。这位学生倒是能接受这种越来越习惯的流行做法,只是在这位学生前往与这位艺术家老师打招呼的时候,艺术家反倒觉得尴尬,不好意思起来。

批评在堕落中展开

让我们罗列一下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批评理论界重要事件大致的流水账:

1979年5月《美术》发表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倡导形式美。翌年10月,《美术》又发表了其《关于抽象美》一文。到1983年,吴冠中的三年内发表了三篇文章,吴的观点旨在呼吁对艺术语言的纯化,摆脱政治对艺术的干扰和束缚。

1985年7月,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一文在《江苏画刊》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画已走到穷途末路,只能作为保留画种,并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在世的国画大师,引起美术界一场轩然大波。10月,《中国美术报》以《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为题摘要转载,在中国画坛引起一场持久而激烈的争论。

1986年在《中国美术报》工作的栗宪庭发表《重要的不是艺术》及1987年发表的《时代呼唤大灵魂的生命激情》引发了关于“纯化语言”的讨论。《重要的不是艺术》的发表体现了当时已经开始反思’85思潮,其关注点明确集中于中国的现代艺术与西方的现代艺术不同上,而《大灵魂》则是基于栗宪庭认为’85新潮已开始出现了一些有完整语言个性的艺术家的现实所写。

1994年到1995年间,《江苏画刊》发起了关于意义问题的讨论,大概前后有一年半不到的时间里。从80年代进入到90年代以后,当代艺术的变化最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化和对作品形式存在认识的变化。随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大量的作品开始出现就有一个解读的问题和理解的问题。意义问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中国批评界在理论建设方面敲响了警钟。

2000年,《美术同盟》网发起了有关收租院的讨论。蔡国强在威尼斯双年展创作作品《威尼斯收租院》被四川美术学院起诉严重侵犯原《收租院》作者的著作权。消息传开后,艺术界人士随即在《美术同盟》网展开激烈论争,参与论争人数繁多,正反看法不一。次年5月,《美术同盟》网爆发关于行为艺术的论战,北大教授朱青生成为讨论中的焦点人物。
……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