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发生性文化态势下的“中国意志”——写在“中国意志”展之际
                            
日期: 2011/11/15 15:34:30    作者:     来源: 今日艺术网    

  由北京当代艺术馆和领升艺术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意志——中国绘画邀请展”即将与公众见面,这是分别来自北京宋庄798当代艺术区的两家艺术机构的第二阶段合作,是继他们成功举办大型当代绘画联展“中国表现”的又一次联手。本次展览由彭锋、赵野和王萌联合策展,将在以上两个场馆同步展出尚扬、何多苓、毛焰、谭平、孟禄丁、秦风、叶永青、张方白、吴震寰、刘国夫、杨劲松、崔萤、马轲、杨黎明、关晶晶十余位当代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在受主办方之邀参与学术策划并撰写前言之际,我希望将“中国意志”置入一种“发生性”的文化语境中去理解,而不是用简单的“结论性”的方式去定位,对本次展览策展思路和文化态度的阐述也将基于这一视角。

尚扬 董其昌计划-25,布面综合材料,360×290cm,2009

  不难发现,中国当代艺术正在面临转型,变动中也面临着考验。“中国意志”的适时提出,体现了一种内在的呼声,表明了艺术家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对艺术创作的态度、方向、方法、品质等一切方面所进行的严格的自我要求,它来自民间当代艺术生态最前沿的创作源头,是最真切的声音。尽管发出声音的艺术家本人对于“内涵”的阐述还比较朦胧,对问题的针对性尚不够明确,但能够借一次有规模的群展正式提出问题,表明了参展艺术家们的一种集体认同和共同心愿!它说明中国的艺术家在时刻关注着现实的变动,触摸着时代的脉搏,他们具有任何国度的真正艺术家所应必备的对艺术的虔诚之心和创造性的冲动,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的艺术依旧过分依赖“异域文化”的经验模式,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化主体性缺失和当代性乏力的现实局面,渴望勇敢地直面问题本身、去接受考验,因此发出了一声对“中国意志”的“叩问”!

张方白,不倒的鹰之一,300×600cm,2009

  转型是大势所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它意味着在原先声名显赫的那批艺术家中,一部分转型得当者可以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反之者将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而之前因为潮流遮蔽或其他客观原因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的具有创造力的实力派健将和年轻的具有足够实力的艺术青年,将有机会选择各不相同的突破路线,只要大方向准确,一旦他们启动开来,必将构成不可阻挡的文化力量,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波,促使现有格局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表面上是人员的更迭,其实质是之前耀眼的艺术形态借以释放威力的文化潮流在经历了金融海啸的无情震荡后,如釜底抽薪般即刻失效。更为重要的是,公众发现了潜藏于中国当代艺术背后的“非本土意志”的操纵因素,对“中国当代艺术”这个价值叙事背后的文化逻辑产生了质疑。中国不断强大的事实,也促生了“本土意志”的深层觉醒,以上状况直接导致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到一种需要重新启动的“发生型”文化状态中。

何多苓,睡美人,布面油画,150×200cm ,2010

  更为理性的认识,必须回到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历史情境中,去发现和缕析30年来文化的客观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在1980年代思想解放的大环境下,那个时代富有理想的青年看到了中国文化“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他们一度将西方文化的典籍拜为“圣物”,在一定阶段确实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启蒙,有助于冲破僵化,也形成了著名的“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在西方现代艺术启动下发生的中国当代艺术模式,这种“引入式”现代化的“文化启动”模式是便捷的,它可以借由其他文明的直接经验作为动力在短时间内快速上轨,将本土文化导向现代。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特定历史的原因,1980年代末期过激的非理性冲动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断了文化本体的现代化进程,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其他方向。1990年代的当代艺术在一种与本土主流文化对抗的“边缘状态”下行进,无论是“画家村艺术家”、“公寓艺术”还是独立性的实验展览现象,都有着从“被边缘”到“自我边缘”的转换,这种现象的有利因素是保持了当代艺术的“文化物种”,但不可否认也客观上让艺术家的关注点偏离了1980年代的知识分子理想——构建现代化的中国主流文化宏愿。部分艺术家依靠政治性的绘画内容和民俗性的观念艺术走红西方。在西方尝试性的将中国艺术纳入全球格局的选择中,以威尼斯双年展为核心的西方大展塑造了“政治的”、“民俗的”和“边缘的”中国当代艺术形象,大量艺术家“挤”西方大展的现象使得1990年代的当代艺术被称为“外向型”合作关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仿佛使人们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在“境外”,似乎不必经由“本土文化逻辑”的检阅可直接通往艺术的成功,而事实上这种“边缘艺术”绝不可能得到西方主流社会对其“本体”的文化尊重,充其量也仅仅是西方餐桌上的一道中国春卷。总结起来,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中国艺术,主要是对西方现代艺术以来的艺术进行“样式主义”借鉴或在西方传播表象式的“中国符号”。2000年后,上海双年展重新在主流空间纳入当代艺术,一批富有见地的批评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对“不正常”的当代艺术现象给予学术引导,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对外交流的国家项目中使用当代艺术,直到中国当代艺术院的成立和2010年中国美术馆“建构之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的举办,当代艺术终结了“边缘状态”,成为了“本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未来中国文化“体制新化”不可或缺的探索性文化存在。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身份”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目前已基本稳定,这将有利于文化自身的纵深发展。无论人们在如此快速的变动中是否已经“回过神儿”来,大局已定,历史的脚步不容迟疑!

毛焰,Thomas肖像No.5,布面油画,75×60cm,2004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