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嬉戏的图像 嬉戏的批评  嬉戏的心态
                            
日期: 2009/5/15 14:23:12    作者:康学儒     来源: 今日艺术网专稿    

今天突然看到 一年前写的这篇文章, 不知道,金融危机过后,放眼当代艺术,是否还是一片嬉戏的世界。

假使我们能对当代艺术批评论述中“嬉戏的图像”做出文化意义上的探讨,我们将会轻易的发现某些本无内指意蕴的图像如何被无限的夸大,变成主导(批评家)论述诠释系统中的宠儿。特别是近年来流行的泛卡通化、大头化倾向,直至最近出现的“果冻一代”等艺术热潮更使人看到这些图像变成某些特定的神秘“象征”和主导批评赖以支撑门面的行货和招牌。

  与此相对的是少数具有反思和批判性论述的批评者往往被缩减成“只懂否定,不懂肯定”的不负责任者、不专业者、甚至是等同于文化宿敌和知识恐怖分子。当合理性被不合理性斥为不合理时,只有在主导批评(正是批评性批评所要质疑和反对的)之论述中才显得更为合理和必要。而主导批评论述之不合理的存在则有着其的深层的原因,这就是时刻掌握着话语强权。

  主导批评的这种话语强权,反映在批评视野中就是强行的或者是无意识的将某些群体他者化,他者的形象被限定于主导论述的凝视之固定空间。先入为见,强行的进行主观的臆断和规定,硬套上种种时尚流行话语或是外来词汇故弄玄虚而借以彰显在自以为是的认知上的深度和广度,便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在当代批评困局中重新论述“嬉戏的图像”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基础及在当代艺术批评论述中的位置,首先得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嬉戏的图像”在当代艺术批评论述中的产生情境及流行背景,这样将有助于我们将已被定格的这些图像引向其他多种重新论述和反思的可能性之中,而不再是以文学叙事或是诗学抒情的批评方法凭着一剂热情和主观的热情进行情绪化的演说,更不是一味的将“嬉戏的图像”虚拟化、想象化直至他者化,最后变成为主导批评紧紧攥在手里的一张王牌。

  正如面对所谓的“70后”艺术家及作品时,主导批评就会马上顺口说出一大堆闭着眼睛不看画也能冒出的批评话语,如“孤独”、“迷茫”、“空虚”、“无奈”及“消费社会的存在状态”等“社会意义”一样,对于所谓的“80后”的艺术作品——嬉戏的图像,主导批评同样像店小二一样会毫不含糊的报出一长串“不证自明”式的批评话语,如“他们讨厌深刻、沉重、严肃、认真、逻辑与愤世嫉俗,看重的是轻松、谐趣、夸张、情感与调侃”。这就是主导批评近年来一直不断叫嚣的所谓批评社会学转型的产物,不需要图像分析,更不需要文化上的追问,就能直达意义。这就有必要在学理的层面上对这一批评现象展开讨论和重述。

  “嬉戏的图像”之由来,在中国文化发展的情景之中,它既不是社会(基本现实)反映的产物,也不是所谓的创造的产物,而它是图像自身逻辑模仿的结果。自从市场资本和商业潮流把艺术的运作和商品规律联系起来后,随着市场大潮,再加上技术理性地推波助澜,由此导致了艺术图像以自我模型(式)来组织设计生产的新形式。而在这一过程之中,图像越来越趋向于自律游戏,达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从而使得图像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分离与不相关,且变的与任何现实无关,最后完全成为自己纯粹的也就是波德里亚所说的“仿像”。这就像“卡通一代”对原生卡通的模仿,而“果冻一代”又对“卡通一代”的模仿一样,“嬉戏的图像”之由来,无外乎就是产生于这种图像模仿的结果。

  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上下文关系中,“嬉戏的图像”不仅是对视觉资源的又一次翻版,也是对可再利用图像资源的又一次地毯式搜索。市场交易的内在规则——唯新唯变——必然要求要有新鲜的面目来满足人们猎奇心理,所以在原有视觉资源上的翻版或者是对那些还没有被反复利用(如文革符号)的中国地摊图像的再次利用便成为进入市场、注册商标、进而成为品牌的终南捷径。所以“嬉戏的图像”的作者们感兴趣的、也唯一关注的就是改造图像,图像之外,别无它物,所以中国没有原创图像的症结也就在这儿。

  如果说“嬉戏的图像”只关注图像自身的玩弄与游戏的话,至少我们还可以将他们称为形式主义者,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西方双重标准下全面成功“泼皮主义”和“艳俗艺术”对“嬉戏的图像”的形成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但是这两种艺术样式对“嬉戏的图像”的影响却是畸形的,“泼皮主义”和“艳俗艺术”的成功是因为它的图像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嬉戏的图像”的作者们并不刻意的去追逐那些典型的“中国符号”,也不关注政治。他们的投机性恰恰在于它更多的是传承了“泼皮主义”创作心态和“艳俗艺术”视觉风格中的最为消极因素。即“泼皮主义”的玩世不恭、游戏情感及嬉戏心态加上“艳俗艺术”风格中机械化的平涂、样式化的笔触、夸张化的造型和妖艳化的色彩便成了“嬉戏的图像”得以呈现的门面。

  由此,本质上对既存图像的翻版和模仿,创作中的嬉戏和无为心态,风格上的艳俗和媚俗就构成了“嬉戏的图像”的得以存在的三大件。但是,这些意义匮乏和同一且矫揉造作的图像,却得到主导批评家的大肆吹捧和鼓噪,而其批评的话语无非就是这些图像“任然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人们完全可以从中体会到新一代人的所思、所想。”在当代艺术早已不是被动的模仿和机械的反映社会时,得出这样浅薄的批评话语既是可笑的,也是可怕的,它将当代艺术再次拉回传统意识形态的窠臼,重又将艺术置于被奴役的地位之下。这样的思想只能让当代艺术走进一条死胡同,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当现代艺术高呼着“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将自己摆上祭坛之时,当代艺术便呈现出了它自身的价值,这就是使艺术从自我崇拜的迷信跌入尘俗继而以积极的能动的态度介入到社会事务之中。而其介入社会的身份则必定要求当代艺术要有一种问题意识和文化自觉性。其艺术创作就是通过某一形式而表达出某一理念,但这个理念必须是建立在对社会既存事实反思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过程之中,艺术的创造来源于理念在先,为了一个理念而不停的反思和否定现实的存在和艺术的表达形式,则不仅是艺术的进步,而且也是社会的进步。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讲,在当代社会,是社会模仿艺术而不再是艺术模仿社会。但“嬉戏的图像”的产生则恰恰相反,它首先是图像在先,而其观念——给这些图像的存在寻找个合理的托词——在后,是失去意义和深度的翻版图像,是创作精神和心智越来越趋向于惰性状态的产物。而其所谓的观念也就成了一大堆批评家事后的“看图说话”和“自言自语”,批评也成了的想象性文字游戏,这也正是我所要质疑的——嬉戏的批评——的地方。

  社会之所以需要有批评,批评之所以能够存在,就是其具有时代监督的这种效能。我始终认为,批判角色就是专揭社会疮疤,疮长在身上,一时害怕疼痛或遮丑而不去清除是不行的,时间一长,它会腐蚀化脓,损坏人体健康。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批判应该是社会的敌人,在他眼里,始终看到的是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批评的锋芒应该直指社会存在中的那些被人所忽视但却是可压制和剥夺主体的既存实在。这就意味着,选择批评,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勇气。有时发现缺陷是容易的,可要把它说出来,却很为难,甚至是冒着危险的。这就像皇帝的新衣,发现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说出来,却没那么容易。反应在当代艺术的批评中,前者是对批评家学术判断和理论素养的要求,后者则意味着对批评责任的承担。

  但在一个充满浮躁、急功近利及市场诱导的中国当代社会,批评因充满了太多的利益诉求而失去了批评应有的判断、立场及责任,从而导致市场价码和展览场数的成为批评的指挥棒,批评成为了艺术家出场率的新闻稿和拍卖行的扩声器。

  关于“嬉戏的图像”我看不出一点当代艺术应有的人文价值和语言创造,而更多是露骨的向展场和市场谄媚。同样在对此主导批评之中,我更看不出文化上的敏锐判断和价值上反省的苛求。当价值虚无和市场至上全面充斥中国当代艺术之时,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是否可以彻底的抛弃嬉戏的心态,而以一种严肃的批判精神介入呢。

  2007.9.10于北京798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