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不要把推介当批评
                            
日期: 2012/4/26 14:16:23    作者:练春海     来源: 今日艺术网    

  推介不等于批评。

  批评从理论上讲是一个独立的,不受干扰的学术行为。而推介文章,即受邀为艺术家,为画廊(尤其是它所代理的艺术家)撰写的所谓的“批评”文章,是一种订单式的文章,只能称为评论性质的推介文章。

  推介文章肯定要为邀请者说话,否则他为什么要请你为文?艺术家或画廊看中的是评论家的批评能力和他在圈中的影响,希望借他来给艺术家制造正面的形象(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即艺术家声名远播,把为自己写评论的机会给了他要扶持的年轻评论家。这里就不讨论了),包括向更多的藏家介绍艺术家的作品。无论艺术家或画廊都不希望他写一篇文章来扫兴。那么是不是说,如果应邀为人撰写文章,就要一味的阿谀奉承呢?不然。画廊和艺术家也不一定希望这样,评论家自己就更不用说了。我想,写这样的文章关键还在于把握一个度。为人捉笔,当然要把艺术家的亮点说出来,而且应该是水到渠成地说出来,不能拔高,至少不能拔得太高,溢美过甚无异于捧杀。另一方面,也不是不能道短,但绝不是那种致命之短。适当地说一些短,可能会让美言显得更为真实,艺术家不是完人,他肯定有缺陷,但有些缺陷无伤大雅。

  实际上,一个理性的、成熟的批评家,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来选择是否接受写这样的推介文章,说白了,如果艺术家的作品乏善可陈,我想既使把他说得天花乱坠,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推介文章面对的读者可能有外行,但更多是同行、艺术家,或者是藏家。谁都能看出点门道来。而藏家如果是个门外汉,那这样的一篇用华丽词藻堆砌出来的美文又能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他呢,我相信一个出于投机目的藏家绝对不致于被所谓的“评论”给误导。换句话说,这样的应景之作,能在什么程度上影响或左右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判断是一个问题。之所以它会引起广泛的责难,可能还是它与铜臭有关,熏得有些人坐不住冷板凳了。

  作应景之文,并不是中国特色。国际上的名家也不例外。只是外国同行的学术水平高,人也更加精明,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更加平实,不轻易夸耀,更不轻易否定,只是平淡地叙述艺术家的学术脉络、观点以及他的独特之处,往往回避他的个人评价。

  如果把批评家比作演员的话,帮人家写推介文章有点像接个小广告,而演员是不会把这个广告看成他的电影作品的。我想推介性的批评文章最大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会说艺术家的坏话,而在于是不是说了实话。其实西方的一些批评家有时为了推出新人,他们有时甚至会有意地、主动地去用自己的理论“塑造”一些艺术家。这些可以说是“不请而来”的吹捧了。换句话说,推介性的批评是有倾向的。

相关新闻:

  突围抽象——反思抽象艺术创作方法论
  条条框框的生长
  文化没了,文化产业还会有吗?
  “眼与心——当代艺术与现象学视域”论坛上的发言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