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复杂抽象的精神特质
                            
日期: 2008/6/4 15:41:15    作者:郑 娜     来源:     

三位年轻艺术家,或开朗热情、或灵动机智、或稍显拘谨内向,彼此素昧平生,创作风格迥然不同,但都贯穿着一种特殊的气质:线的逼仄、形的幻变、色的瑰丽与张扬,其密集复杂的形式感恰如暗潮裹卷下的激情,彼此沟通,相互撞击,却含藏不露地保持着各自的独立面貌。

画面皆无喧嚣的现实场景,亦无戏谑的玩世符号,更无四处泛滥的消费图像,甚至也没有对所谓中国符号的策略性使用。作品只以挥洒的点、流动的线、变化的面,让观者产生久违了的视觉摩擦,刺激着因图像同质化而导致的审美疲劳。三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简练纯粹、各具特色:血脉深处悠远的记忆与当代人文生态的自然沟通,在刘可笔下形成奇特的视觉幻象;写意山水的荒疏萧瑟衬以青绿山水辉煌明亮的背景,密集的线条是张翊心灵诠释的主要元素;恣意揉搓的融塌,流淌成似是而非、莫可名状的造型,包裹在色彩饱和、层层叠叠的泡沫之中,张春涛总是让无形的想象在有形的圈层中相互生发、彼此博弈。

乍看之下,这些作品因其复杂抽象而难以辨析,似乎显得格外静谧,但仔细探究却让人感悟到图像与精神之间相互促生的联系,图像自身所承载的人文内涵以及图像背后隐含着的话语关系。而语言只有与心灵发生互动,并成为个体精神得以释放和书写的对象,才具有真正属人的意义与价值。艺术存在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断追逐个体精神的自由,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既定主流话语和知识型构发出质疑,以此回应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精神问题和文化问题。

中国正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语境同时并存的状态,从而形成丰富的人文生态和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个体,因其成长经历、生活体验、个性气质、地域环境、教育背景的差异,对问题的感受也相去甚远,任何一种界说都无法代表今天青年创作的面貌与特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种文本都有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而当代艺术正是独立个体在独特文本中对于当代文化问题的言说与感悟。

刘可自研究生毕业至今,坚持打磨自身的艺术语言,其创作面貌能够初见端倪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与学院传统保持一定距离;二是湘楚文化对其心性的浸渍;三是个人生命记忆与当下文化语境的互融与转换。如果说,最初逼仄密集的书写更多的是寻求形式上的突破,略显单薄与生硬,那么,近一年多来,其画面语言渐趋丰富与舒放,令人体会到当代社会文化问题与个体视觉心理之间彼此产生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刘可个人的视觉经验和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深层的心理感应,让其作品于点线缝隙之中若有若无地迷漫着旷远的气息。正是源于原始臆想的召唤,刘可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自主精神去衔接、探求人类童年心灵的智慧:分解、重组巫楚文化的诡异与神秘;吸收、转换道家文化的轻灵与写意。并以此为起点,沟通与触及当代中西文化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生态与环境、战争与和平、欲念与道德等等。《听狼图》中,依稀可辩野性与血性的高亢与振奋;《声色蓝》与《声色红》里,欲念如潮汹涌澎湃;《广州雪景》是2008年南方雪灾的鲜活印记,刘可把悲悯之情灌注在铺天盖地的惨淡色彩、把焦灼之感寄于密麻急促的断续点线之中。对刘可而言,画面像是一面绷紧的鼓,激情与多思如鼓点般错落有致、激昂铿锵。而对张翊来说,画面更像一块柔润的帛,焦灼与困惑被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循环缠绕,形式意蕴大为不同。

张翊曾这样表述自己的作品:“在图式上我借鉴了传统山水资源,但画中山水已非传统形象的简单再现,而是把山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藉此表达我对传统的理解和重新解读及反思。”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再是艺术的阻力而是艺术的资源,张翊以当代的审美心理和视觉反应巧妙地借鉴传统中国山水的图式构成,线随形走,色随形赋。青绿山水式的背景晕染,使冷调为主的画面愈显幽深沉郁,而以暖调为主的画面则瑰丽炫目,如落日余晖下贴满金箔的磨漆画。其近期作品,由北宋山水逐渐转换到对元代山水的运用与解读,暖调的和煦渐渐荡开冷调的阴霾,但并不意味着张翊对“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文人自足情有独衷。二者沟通之处在于,古人的疏离淡远与艺术家身处野地的生存状态有着某种类似性,但前者因其边缘而寄情山水,跳出方外;后者则身在野地更感不平,始终保持个体精神的批判性,从而山水情怀在其画面中呈现一种异质性和异样感。传统山水的主客体交融意在求得解脱,而当代主客体的交融则共在问题之中。因此,张翊的线条看似流畅实则凝滞,心灵之于现实的困惑油然而生,从中可见其思考的厚度。

同样是对抽象形式的复杂表达,张春涛的绘画语言更倾向于有机抽象。个体自由与现实约束的矛盾、内部幻觉与外部真实的交错,给予他丰富的精神给养与视觉冲击。其形式的想像力通过挥、甩、拨、滴,以及皴擦与揉搓等制作方式得以表达。平涂的背景与心理图像之间是鲜明的肌理,其起点和终点被连绵起伏的圆圈相互连接而无法分辨。圆圈的几何形边界与内部的自由涂抹有一种生动的灵性,或融合、或分解、或重叠,加上有时出现的不可名状的有机体,其连续性的语言逻辑不断被打破,观者的目光从画面元素(圆圈)转向更深一层的语义表达,这种寻觅往往带来迷茫与焦灼。其情感倾向之于画面则呈现出暗哑的棕灰、微醉的驼红、瑟瑟的微黄、还有冷冷的淡蓝……,线条或与块面相互勾勒,或如草灰游丝般隐隐渗透。若有实无或实有若无的边界与形体,是张春涛于有机抽象中试图描绘的超现实幻象,它既是艺术家对现实的超越,也是其漠视技术文明、寻找生命感悟的艺术追求。

三位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与其说是超乎象外的形式探索,不如说是个体精神对当代视觉文化心理的植入,它不是简单的形式审美,而是以此寻求精神的自在与自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复杂抽象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与当代绘画语言的有益沟通,也是创作者真实情感对既有知识型构的转换运用。它以保持个体创作的独立性与异在性为前提,在工具理性对主体精神日趋异化的现实境遇中,使主体得以不断反省现实、反省社会,也反省自身。

年轻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在保护主体性价值的同时,使人能够在感悟现实,反观主体的过程中,保持艺术对于个体心灵的深度。

2008年5月11日

写于四川美术学院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