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从立场到历史
                            
日期: 2010/5/10 9:56:58    作者:鲁明军     来源: 今日艺术网    

我接着昨天晚宴上的致词(见附件)提出几个问题。今天下午的议题有两个,分别是:(1)新艺术的立场,(2)新艺术史的书写。展览的副标题中也提及“新艺术”这个词。这其中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当代艺术”与“新艺术”的关系。如果说,当代艺术隐含着一个既定的立场预设的话,那么“新艺术”是不是先要抽掉这样一个立场、背景或支撑,然后重新赋予它一个新的立场,那么这新的立场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新艺术”的立场本身就是抽掉既有的立场,重新开启新的话语视野。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所谓“新艺术的立场”实际上是一种“去立场化的立场”。

问题是,这样一个“新立场”的生成又依凭于什么呢?这必须回到2000-2009年这十年的市场化与资本体系这一大的背景。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资本无疑是双刃剑。一方面,一旦被其所裹挟,所谓“历史的终结”在所难免。历史是偶然的,资本、市场、消费体系中的生存不仅带不出过去,也带不出未来,只有日复一日的重复。时空被极度压缩。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认,市场激活了诸多、特别是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从而开启了新的语言视野,也使其更加自觉于历史与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个展览,至少我看到了两个十年:一个是去历史化的十年,另一个是非常历史化的十年。某种意义上,“改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如何敞现这两个十年及其之间的张力,乃至其多歧性所在。因此,如果将“改造历史”仅只理解为对于历史的重写或重述,无疑是简单或表面化了。在我看来,“改造历史”的意义首先在于对于历史本身以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自觉。

但问题在于,不论如何,这还得回到历史的书写这一具体实践中。事实上,“改造历史”内在的矛盾也体现在吕澎老师的叙述中。他一方面强调历史的碎化,另一方面在写作实践中又特别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乃至相对的长时段性。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写作当中隐含的是合法性(或“合理性”)证成这一目的。尚且不论“合法性”或“合理性”到底指向什么法或什么理。有意思的是,就“证成性”本身而言,他与高名潞老师殊途同归。高更加侧重于空间化的、抽象的证成方式;而吕则更倾向于时间性、物化的证成方式。但二者似乎都有一种证成的自觉。

可是,对于吕澎而言,一旦从证成出发,所谓的历史就已然不是历史了。某种意义上,它恰恰是反历史的。更重要的是,它会削弱其内在的反省力量。记得数年前,读过葛兆光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思想史上的加法与减法》,记不清楚到底讲了什么。但此时它让我想到了毛对于历史的任意篡改或改造。事实上,这还是一种政治,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若再高一点,毋宁说这是一种哲学。

刚才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艺术史写作的问题。那么,到底艺术史怎么写呢?根据大家的讨论,姑且简单分为三个层面:(1)文献清整。就是刚才冰峰所说的。(2)深度的个案(包括问题,而不仅仅是艺术家)研究。包括刚才卢迎华所说的“私密性谈话”。不过,对此我有一个提醒,就是私密性谈话太受制于时间和空间。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所得到的答案是异常迥异的。那么,它何以成为历史的证据呢?因此,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他说了什么,而是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才是历史。(3)长时段的历史写作。事实上,陈寅恪尽管留下的全是专题史或个案研究,但其毕生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写一部《中国通史》,无奈文革时遭迫害,此未能完成。但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第三个层面《中国通史》的写作必须建基于前面两个层面。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无疑三个层面都做得不够,甚至连一些基础的工作都没做。当然也不是说,先完成前面两个层面再去写通史。我想,比较现实的策略还是同步展开。
谢谢大家!

附:
在“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
新艺术”展览开幕晚宴上的致辞

鲁明军

感谢主办方!感谢吕澎、朱朱、高千蕙三位老师!感谢各位!

自去年参与这项工作以来,我时常在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福柯、德勒兹的时代里,吕澎等却选择并坚持着一种布罗代尔和马克斯·韦伯式的努力。这不仅需要一种激情和勇气,更需要一种智性和眼光。在这个意义上,我认同这种选择,也尊重这一坚持!

历史是偶然的。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2000-2009这十年里只有必然。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十年,是一个去历史化的十年。我想,正是基于这一自觉,“改造历史”——这一极富争议、甚至在很多人眼里不乏荒诞的提法或诉求,则显得弥足珍贵。而且,在当代艺术的“合法性之争”依然悬而未决的今天,这样一个展览能够在国家会议中心这样一个空间驻足和开放,更显得意味深长。毋宁说这是对于历史本身以及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的一种自觉和反省。而这一点更是体现在诸多出生于69年以来的这一代优秀的年轻艺术家身上。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活力及历史意味的十年。
因此,所谓“改造历史”绝非是线性叙事的重述,而是一种历史多向度的展开;所谓的“改造历史”也不是写作主体及其中心主义的再造,而是如何诉诸历史之内在张力的敞现;所谓“改造历史”更不仅只是历史文献的梳理和清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时空被极度压缩的年代,我们如何自觉于历史与现实本身。

当然,并不意味着所有参展和获奖的艺术家就代表了这十年。或许若干年后,为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家所感兴趣的恰恰是那些没有获奖和没有参展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以上所言,仅只代表我自己。不过,既然是代表青年批评家致词,还是要履行职责。在此,我代表所有参与此次提名的青年批评家,诚挚地感谢主办方,感谢吕澎、朱朱和高千蕙三位老师,感谢您们给了我们这次亮相的机会!——不管我们年轻人之间有多少分歧和差异,在这一点上,我相信我们是有共识的。

谢谢大家!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