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杭春晓:学术性,从何而来?
                            
日期: 2008/11/7 9:08:18    作者:杭春晓     来源: 今日艺术网独家专稿    

大量漫天飞的所谓学术展览,给我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展览组织方的名头?还是策展人的名头?抑或参展艺术家的名头?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是什么?

最近,广州三年展打出了一个漂亮题目——“与后殖民说再见”,无论组织及呈现方式,都以学术为宗旨,但结果却差强人意。原因何在?且不说此次展览在主题设定上的争议性,仅就参展作品而言,便多少游离了展方自己设定的概念述求,很大程度上成了扯着大旗的新杂烩!那么自然,再光鲜的口号、再国际化的操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类似这种在看似学术的话题下,拼凑出宏大场面的展览,在展览泛滥的今天并不少见,其极致者便是具有纯正官方血统的北京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已历时数年多届,但每次都只是一次放大的全国美展。如果,我们将此类官方展览看作一种学术标准的话,那么学术在今天的展览中就几乎失去了意义。产生如此结果,首先便在于参展作品的选择与展览主题没有密切关联,使得所谓主题成为宣传的噱头,仅是媒体眼球的技术手段,而非思想呈现。正如前段时间一个名为“断点”的展览,策展人试图提出近现代美术变革以来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但参展的艺术家却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那么,所谓的展览还有无学术性?答案是明摆的。

于是,大量漫天飞的所谓学术展览,给我们带来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学术到底是什么?是展览组织方的名头?还是策展人的名头?抑或参展艺术家的名头?如果不是,那么应该是什么?

首先,就上述展览而言,真正的学术性第一步应该在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度上下功夫,而不是草率选择一个宣传噱头做展览,结果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毫无关联。然而,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就一定带来学术性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也即,有无恰当主题对于展览是否具有学术性有着一定的关系,但却非决定性因素。现行很多展览喜欢找大腕艺术家,配上一些从不同角度重复过多次的话题,展览内容与展览主题确实吻合,但却没有任何的建设性意义。结果,大多走向了以参展艺术家的名头炫目于世的效果,展示得热热闹闹,很快就烟消云散。为何,这么多的大腕云集,却没有产生应该有的效果?很简单,类似展览只是一种过去成就的呈现,没有涉及当代艺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充其量仅是策展人多年美术界晃悠带来的艺术家资源的大拼盘。不要说主动积极选择艺术家,就连艺术家是否能够看面子参加都难以确定,更不要说根据自己的展览目的选择作品了。结果,参展所谓大牌的作品,清一色都是数十年没变化的老三样。而类似作品的学术认定,早在数十年间都已论证过,你又怎能期待它们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展览场中带来新的认定?带来学术上的建设价值?如果没有这些效果,学术性谈何而来?

所以,判定一个展览的学术性,不仅要看展览作品与展览主题的吻合度,更应该看展览主题是否具有一种新的价值认定。何为价值认定?即在历史性的观照之下,参展作品是否具有未曾为人涉及的说法。就学理而言,此类说法大致源于两条线索:或为艺术史;或为文化史。也就是说,必须能够在这两条线索中确认一个问题的存在,展览主题才能构成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语境”。

艺术史线索中的问题,是关乎艺术作为语言表意结构的演进与转变过程中,语言因素、语义因素互动转化的现象、动态与原因。诸如九十年代平涂图像打破建国后政治抒情化油画语言对于个体观念表意功能的束缚,而新世纪年轻艺术家重新重视语言,在保持观念表意之目标下重构绘画语言之价值等等,都属于艺术史线索内的话题。当然,艺术史线索除了可以关注一个语言表意的结构体系变化,还可以仅关注语言层面上的风格化因素,诸如中国文人画明清艺术史化的风格演进以及八十年代形式美讨论,多可归入此类。而文化史线索则强调艺术品意义指向上是否具有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文化表征意义。正如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等等,多可归入此类线索。但做出如此的问题设定,首先需要对当下文化的存在状态做出相对全面、客观的深入研究,否则就容易抓住某种表象匆忙定论之后,流于简单化,成为宣传噱头之弊。正如前述广州三年展的“与后殖民说再见”的话题,不论其作品与主题是否具有关联,单就这一话题而言,便是对于身处文化交融状态下求发展的当代中国文化进行的情绪化、简单化、口号化的论述,并没有太大文化指向上的建设性价值。因为此类文化史线索,可以相对淡化艺术本体的观照,故而很容易走向与艺术无关的状态,是值得我们警惕的。当一个展览试图进行一种文化史线索梳理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这一话题是否切合当代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反思它是否真得具有价值。如果有,它便具有学术性,如果反之,学术性则没有立足点。

或许,说起这样的标准与线索,相对容易。而在一个具体的展览中落实它,就远非想象般的轻松。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落实的困难,才使得这样的学术性具有一种长远的价值,对于艺术史的发展,对于文化史的发展,乃至于对于艺术市场的发展都具有一种价值认定的意义。也即,展览必须要在展览内容的历史价值认定上具有一种问题意识,我们才能够判断它具有学术性。而不是简单高举学术的大旗,却没有任何实际落脚点的问题,或是问题与作品无关,从而成为当今蜂拥而至的泛滥展览中的一员。

就此而言,展览的学术性实施是一件需要认真研究的困难之事,而非快餐式的口号文化。那么,面对今日大量毫无建树的展览,我们的策展人应该何去何从?面对大量空洞的所谓的学术口号,我们的策展人应该又当何想?似乎,这已经成为当下拷问中国策展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了!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