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不靠谱青年”的趣味转向
                            
日期: 2008/5/9 10:12:26    作者:付晓东     来源:     


三、装嫩——彼得•潘的永无乡之梦
  
  最小的70年代的人也已经有二十大几,他们多半抱着“还没来得及放肆,就已经青春不再”的遗憾心态,直向三十而立奔去。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和对家庭的依赖性,使其中的一部分人下意识的拒绝长大,宁愿沉醉于白日梦般的幻想,患上“彼得•潘综合症”。 苏格兰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 Barrie)笔下的彼得•潘,生活在梦境一般的“永无乡”中,永远也不想长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不愿离开学校,不间断的尝试更高学历的考试,着装哈韩哈日,追捧KAWAII(日文“可爱”)美感。经过多年的浸泡,装嫩的美学趣味已经真正的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个毛孔,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日常状态,不再具有像“贱趣味”那样的革命性和“骚趣味”那样的极端性。或者说它从一开始就不曾具有过文化意义的使命感和颠覆性。它在趣味上自成体系,另辟蹊径。虽然与所有的曾经的地产文化有所不同,但基本属于大众娱乐的泊来品,一种对青春期记忆的文化消费,一个日韩款的国际流行的时尚样式。卡通更像是一种形式,如同插图,连环画的类别属性划分。除了样式之外,它自身很难提供出一种新的思想资源和创造性因素。虽然它可以触及到很多问题,但依然只作为载体。内容上,它可以是柔情少女漫画、暴力的铁血漫画、色情的成人漫画,幽默的励志漫画等等。形式上,它即可以是手绘单勾,也可以是三维建模的。这就如同油画并不挑剔你是打算批判现实,还是超现实,也不在乎你是肤浅的庸俗甜蜜,还是深刻的痛苦不堪,它只是画种。卡通所提供价值在于可爱、甜美、清新、幼稚的趣味提示,而不在于卡通形像本身,经管那会因为专利权获得商业价值。不论是卡通的读者还是创作者,都以非常快的速度更替,就如同对儿童文学的消费,它更适合在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年龄阶段的文化消费产品,而不会成为一个最终的结果。虽然我们依然心甘情愿的患上“彼得•潘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生活终归会来找到你,并气急败坏的打碎梦幻。卡通绘画更像是“文人画”,只能做精妙趣味的高低品评而绝对不能分析,它能使人逃脱出现实空间,用暂时的舒缓,屏蔽掉整个社会。用《无间道》里的一句话讲,“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在流动感和现实和虚幻的挣扎中,对KAWAII美感的利用,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依然在梦幻和梦醒的两维之间左右摇摆。卡通绘画因为具有强烈的模式化样式化的因素,又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不能够像真正的卡通漫画一样的进行长篇的连贯性的叙述,只能用单幅平涂的方式勉强抽像的表达一些概念化的感受。所以很难维持长久的兴趣,也少有余地进行长期的实验和自我创造。卡通在创造了形像之后,更需要的是一桢一桢画下去的耐心和定力,以及对整体叙事的架构和把握。但我看不到如火如荼的卡通绘画除了商业,终将会走向哪里。是“装嫩”的趣味而不是卡通的样式,作为一个泛亚洲化的大规模的趣味转化,依然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文化折射。有意思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内外矛盾的“装”,更在于表面上的“嫩”。由于先天所具有可爱甜美的趣味因素,卡通形像在艺术作品中经常以一种亚文化的姿态出现,以此来强化艺术语言上的对比。曹斐的《cosplayers》中,打扮成电子游戏中超级英雄的男女青年无一例外的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世界里。在日常的家居生活背景下,他们拂拭宝剑或是揽镜自抚,与正在烧菜的母亲或是翻报纸的爷爷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在俞洁的《大云朵》里,几团悬浮的软绵绵的云,内部透出橘黄色光亮,好像落山的太阳就藏在那里,一些纤细的小人影影绰绰的藏在云彩的皱折。这是一个臆想出来的充满安全感和温暖的乌托邦的梦幻世界。在《大玩偶》作品中,一只戳到天花板的绿色仙人掌的红色小球上顶着一个彩色柔软的棉布娃娃。幼稚与美好之伤总是夹杂了与现实生活不和谐的充满挫折感的生活体验,经常被用来作为作品表现的主题。与此相似的还有李颂华的作品《童话》一个小小的婴儿玩偶,步履艰难的背负着一个洁白羽毛搭建成的金字塔,而从地面的镜子来看,它正处于巨大金字塔的顶端。李继开的绘画作品里充满了卡通人物般的木讷形像,用纤细的闪电、受伤的玩偶、游戏般的射击和呕吐,造就一个敏感、灰色、沉默、伤感的内心世界。他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叙事风格摧毁一切美丽的表像,让观者直面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黑暗。与此不同的是,刘鼎用白色发亮的空胶囊组合而成的《蘑菇》,和用红色塑料亮钻拼集而成的《小人物的狂想》,提示了一种对小物件的过分的欣赏和喜爱,调转梦想与幻灭,对具有KAWAII和尖锐伤害气质的物品,充满了恋物的情绪。反对深刻,只表达一种很浅层的快感,创造一种陌生化的喜悦,可以说是KAWAII滥觞的最主要原因。
  


  四、扮酷——暗夜冷金属时代
  
  经常可以看到,表情冷漠,举止成熟,略带不屑的高个青年,出于对社交的恐惧与不自信,他们更习惯少言寡语的表达方式。“酷”源自麦克卢汉用来解释冷热媒体时所用到的“cool”。在本质上,酷是一种与技术的融合和、去性别化的冷。支撑“酷趣味”转化的三种形式分别是:机械崇拜、暴力美学和酷儿主义。
  
  对名牌、简约、冷金属质感,高科技的智能,机器美感的追求,成为扮酷的标志。因为都是灰色和冷的美感,机械崇拜和暴力美学经常掺和在一起,被大量的使用在3D游戏和科幻电影中,那些对未来太空和世界大站的描绘,是对科技进步的疯狂和崇拜。“Cyborg”,这个名词是Manfred Clynes与Nathan Kline于1960年所提出,指的是采用辅助的器械,来增强人类克服环境的能力,后来指有机和人工的系统存在于一个生物体上。假肢、假牙等这些人工器官,将人变成了Cyborg。在《终结者》、《机械战警》和《骇客帝国》中,Cyborg是机械入侵人体的交融物。这经常成为70一代艺术家的画面表现内容,比如张燕翔的那些变异的机械植物组合成的多媒体作品,朱海的油画中类似巨大鱼卵一样的金黄色怪物身上生长出金属框架,付晓东的《机械生活》则是把工厂拆迁的钢铁垃圾,处理成凌空生长的怪异而巨大的肮脏花朵。行为艺术家杨志超曾经把一条真正的金属尾巴移植到自己身上,长达一年之久。

  “Cyborg”的概念可以扩大为城市,利用宽频网络建立虚拟城市“Cyborg City”。如同Google的3D地图,人可以通过非实体接触,仅通过电话线进行网络的沟通交流,虚拟既是真实。冯梦波的互动游戏作品《Q4U》则建立了一个这样虚拟的城市空间,并结合《CS》里的攻打经验,伺机埋伏,对虚拟的敌人进行猛烈攻击或者自己遭到血腥屠杀。这件作品还牵扯到“暴力美学”的概念,COOL的低调和零度情感,也同样适合于暴力美学。暴力美学以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为最高代表。在他的影片《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中,暴力被全面颠覆,成为了一个玩笑,一个日常的生活状态,一种唯美而残酷的镜像语言。他的影片里充满了无铺垫、突如其来的杀戮或死亡,拿那些无头尸体、斩断的肢体和车后坐上的血浆来说笑。暴力的存在除了娱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古墓丽影》和《CS》等3D游戏里不断重复强化的虚拟屠杀经验的快感下,其负面影响是对社会新闻的犯罪也表达出一种犬儒主义的麻木和冷漠,正应了《娱乐至死》中的担忧。史金淞是此种趣味的出色代表,从他的作品《冷兵器》是貌似耐克标志开刃弯刀,摩托罗拉标志外型的流星锤,还有奔驰标志似的飞镖。装置作品《刑具》则是把冷亮的不锈刚健身器材和电脑设备,改制成了只要稍一牵动,就会自动斩手、断腿、凌迟、截腰的自残凶器。UNMASK小组也是充满了未来气质的组合,他们的《6月20日》是一个巨大的不锈残破钢机器人,他发生了意外,摔在地上。碎裂的开口处可以看见精密的电路的结构,它的躯体开始融化,周围是粉红荧光的警戒线,可以看到从头部流出的金属血液组成了充满调侃意味的三个字——“失败了”。最具暴力美学特征是何岸和朗雪波的作品《180度》,他们把电影史上那个最长的强奸镜头中的截图画成了6张油画,在灯光昏暗的地下通道里,一个醉汉不停的殴打、辱骂和强奸一个妓女。这种对暴力的欣赏,粗糙、生硬,而且如此强烈,就像是第一次抽烟的感受。


  
  另外一个展现扮酷趣味的则是僭越性别观念的酷儿主义。“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认为,“男女两性的界限是不清楚的,生理学统计表明,世界上有6%至10%的人天生就处在两性之间,他们的生理性别是不确定的。根本不存在像合法的性别身份这样的东西,而我们所理解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其实正是被社会制约的表演”。酷儿理论的核心就是取消社会第一、二、三性别的等级差别和压迫,使双性人、异性者、同性恋者也都获得平等地位和自由展现。“中性”趣味从以前被压抑被贬低的地位,成为被推崇的性别价值取向,已经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流行时尚,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和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受到了追捧和赞扬。女性主义运动带动了男性解放运动,后者在欧美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二者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同促进着人类从旧的社会性别角色里解脱出来。男性解放运动鼓励男人自由的、按着自己的性情去生活,出现男性选美、男性美容,甚至于男性卖淫,多元的价值选择成为可能。在“超级女生”中,获得最高票数的李宇春则是以“阴柔和阳刚”两种魅力穿透了所有人的心,有一种纯洁的妖艳,率性的妩媚。同时,也可见中国的大众对于中性、另类美感的普遍接受,已经超乎想像的提前到来。蒋志的图片作品《尘世间/同体》拍摄了很多迷雾里具有雌雄同体气质的都市男女,需要仔细打量,才能从或妖艳或冷俊的外表下认出与之相反的性别。严程也在同时关心着同样的题材,《未可定义的青春》拍的是校园里的中性化状态。蒋志的Vidio作品《香平丽》则是拍摄变性男人做隆胸手术的全过程,其血腥和残酷的过程,实质是这个社会对男性性别规划巨大无形压抑的血泪控诉。与此一系列的《M 1,M-1》则是做了隆胸手术的男性舞蹈家,和做了乳腺癌割除的女舞蹈家的对比照片,把这种中性之美直接、尖锐的呈现在人们面前。除了人的社会性征外,性别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里,已经成为了一个趣味上的形容词,比如蕾丝、漂亮、阴柔,是女性化的,而方直、阳刚、坚硬,则是男性化的,儿童化,男女气质混合,雌雄同体的形容词,则是中性的。“中性化”也可以是一种抽像的物质的美感,可以泛化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UNMASK小组做的《鸡尾酒杯》,是将常规玲珑的鸡尾酒杯轮廓嵌于一个透明实心圆柱玻璃当中,使传统鸡尾酒杯的脆弱视觉感和凝重手感并存,而更显中性的魅力。
  

  
  四种具有颠覆性,反叛性的美学上的转向,有时候也是互相渗透在一起,水乳交融。经常一作品同时具有二、三种以上趣味,这些趣味都是贯穿在自我关注、去意识形态性、游戏性、娱乐性的“不靠谱青年”的审美之下,具有原则上的统一。同时,在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的面前,艺术依然只是一个侧面呈现,显得多少有些软弱无力的苍白。但也正因为艺术的转化,而使现实得以存留。

2005年12月于沈阳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