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修身日记——陈羲的日常性涂写
                            
日期: 2008/7/10 12:10:01    作者:杜曦云     来源:     

陈羲的作品,一直有一种强烈的表现主义倾向,这使他在当代艺术界具有鲜明的个人标识。但他的近作,与之前的作品有了本质的差异:不再强调作为最终结果的作品效果本身,而是呈现“逾矩”的片断化、凌乱化和“过度”的随机性、偶发性。甚至,很多作品是反复涂抹、覆盖的,语义交错、对峙乃至彼此在同一画面中毫无关联……。不再有一般画家面对画面的郑重其事,对他而言,画面似乎仅仅是一个书写的工具,是一个可反复擦写的涂鸦板,随性于其上离批点划、钩抹涂写。兴之所至,随手拾取工具四处涂写,木箱、衣柜、地板、书桌……皆是画布。

这些作品,其实强调的是绘画“行为”本身,换而言之,画面以外的东西,才是陈羲的重心所倚。他突出的是绘画的“行动”本质,绘画的原初出发点和最终意义,不在于作为一系列“成型”的作品而存在,而是在于它是一次行动。从而,画布不再是一个再现事物的平面,而是他行动的场所。如此,作为行动的绘画可以摆脱作为作品的绘画的诸多戒律,将绘画从“作品”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已完成的作品与其绘制过程之间转移了重心后,陈羲转换了绘画之于他的功能。作为结果的绘画,其实是陈羲身体运动的痕迹。在行动中,一切是开放的。他在画布上的工作,成为对他自己活生生的感情和智力能量的组织活动。从而,对他而言,绘画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线。但是,绘画这一行动,与陈羲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感情和智力活动依然是不一样的,从而是不可替代的。否则,绘画行动对他而言就没有了进行的必要性。这是因为,作为一种独特行动方式的绘画,它所提供的,是建立在材料和运动本身之上的新的综合感觉,既非陈羲,也非绘画,拥有先于他们的相遇的存在。虽然陈羲可以不关心画面的效果,但他必须关心“制作本身的伸长和强化,以及流动在艺术家与其标示出的世界之间的潜流的伸长与强化,在其中,他的停顿、漂流、转弯和浪潮把他抛向‘纯粹和谐’。”(1

重要的是行动,是行动中所包含的启示,以及行动中的体验和思索。所以,进而言之,被实施的行动本身的性质才是重要的。即使同样是绘画行动,但却有高下之分。 因为,如果情感、心智、意识不本乎真诚、不与正义、崇高等真理性追求最终连接,将只是鄙俗、猥亵、野蛮、残暴等的无度宣泄、恣肆放纵乃至恬不知耻的炫耀,无法获得超越性力量、靠拢本真的存在。陈羲曾经辗转于商场并颇为成功,但他还是放弃了这些世俗层面的成功而意欲重返和锻造本真的自我。拿起画笔后,他仿若一位练气士,在接触颜料和画布的过程中,投放和纯化他的心灵。陈羲随时随地的信马由缰式绘画,使涂写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但对他而言,这种涂写最后呈现的物化效果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涂写过程中,他真实地面对自我,把他在日常生活、阅读中的种种瞬间体验抑或长期感悟尽力呈现出来。于是,涂写是一种必需的日常化行为,是感性、理性交织的自省、纯化过程。如此,我们可以理解陈羲的种种不合乎“作品”标准的行为,比如构图涣散、无向心力、反复覆盖、大量“杂物”入画等。“行动的画家不再满足于制作一个物品或甚至显示他头脑中的想法。他希望他的作品能构成一种活生生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他或许能影响他自己的性质以及他周围环境的性质。艺术中的运动因此成了这样一个趋势的一个侧面:这个趋势已经并且正在将艺术客体(即艺术作品)转变为艺术事件。”(2

陈羲的作品中所出现的,很多是他的读书心得,他甚至大段大段的抄写佛经、哲学语汇、乃至无逻辑的摘录杂志条目等。但在抄写的过程中,他又会随着偶发意念而改写或添加其它图像等。这些随心而至,信手拈来的文字、图形杂陈于一体,正是他的修身养心行为的产物——“对于我,关键还是调心的过程”(陈羲自述)。他这些行为的意图和效力最重要,而碰巧产生的绘画,则只是一种副产品。

对存在的体悟和自我锻造与纯化,是终其一生的行动。这种行动,在遭遇现场的引诱与打击,以及自我的斗争与冲突等无穷扰攘与聒噪时,其实面对的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连天峻路。但只能选择坚持抑或放弃,除此别无他途。对于这一点,作为达达主义发起者之一的胡森贝克早已阐明:“惟有当人们可以将观念付诸生活时,他才配拥有观念——这是一种完全行动的类型的人,是只生活在行动中的人……”(3

注释:

1Jerome Klinkowitz,Rosenberg/Barthes/Hassan:the postmodern habit of thought,Athens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88,p.17

2Rosenberg,“Movement in Art”in Art and Other Serious Matters,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p.11

3Richard Huelsenbeck,“En Avart Dada,”in possibilities ,winter,1947-48,p.42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