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虚拟与真实的交互与对接——黄岩访谈
                            
日期: 2008/7/9 16:01:28    作者:杜曦云     来源:     

访谈时间:2008年2月3号

访谈地点:北京玛斯德比艺术中心

杜曦云(以下简称杜): 你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大量的当代艺术实践,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从当年的版画、油画到行为、装置、录像艺术。那么在你以前和现在的创作中,为什么会选择摄影或图像这一媒介方式呢?

黄岩(以下简称黄):我不同意有些人认为媒材上有高低的观点,比如说摄影比油画高级、录像比摄影高级、互联网艺术比录像高级。我认为艺术领域与科学领域不同,媒材不是进化论式的。

杜:每种媒材都有它独特的优势及弱势,你选择影像这种媒材,是不是还考虑到它相对于其它媒材的优势?

黄: 我选择影像,主要是它的时效性和信息量,在这方面它比其它媒材要方便、快捷的多。当然,这与我的题材也有直接关系。我的题材大部分与当代社会、文化问题有较为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关涉到传统和当代中国人的某些身份矛盾。如果利用新的语言、比如比较新的摄影技术,实际上你是在进入当下语言层面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批判立场和态度。语言的当代性其实是很重要的,它让你的发言更有效。如果你用一种传统的语言方式,未必能达到良好地传达和被接受的效果。实际上你看50、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新媒体实验,比如像白南准他们那一批艺术家,虽然最早用Video art这种方式,但还是对美国有线电视等庸俗影像文化持批判态度,去揭示这种方式本身的问题。

杜:你关注的主要是文化系统转换中的矛盾吗?

黄: 十几年来我主要关注几个话题,但是我个人感觉并没有本质上的太大差异,只不过在媒材上有很大跳跃。我骨子里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感兴趣,特别是禅宗。我感觉禅宗很像当代的“心理治疗”概念,它对当代有很多直接的影响。我一直关注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中国人的传统与现代性、当代性的关系等。到了近代,比如“五四”以后,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一直在所谓“选择”当中。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总是在两难中去折腾,包括一些政治体制的实验和艺术的实验。比如:“五四”主要是对传统的一种强烈否定,到“毛”时代,已经不只是在思想层面上对传统进行所谓彻底的否定,而是从地理学的角度都要把传统的遗留物毁掉。

杜:在《鲜花·性与星球》这一系列中,你把鲜花和与性有关的图片,包括地球的图片连接到一起,而且都加以模糊化。

黄: 这是对一个消失的文明的纪念。中国强调天人合一、借物抒怀等,包括中国的风水,对星空的占卜,实际上最后是世界观的问题。我这个作品做成三联,主要是反映人的三个视界,这是受禅宗影响的。一个是从宏观的,比如说星球,这是人类的生存的背景。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里,其实承担着生殖、繁衍的重要责任。花则是很微观的。

杜: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和转换过程。你从2006年开始创作《无题》这一系列,马桶、床、梳妆台等各种生活用具上,站着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类似于一种图谱般的展示方式。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黄: 这个与中国人当下的身份变迁有关系。在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一个超稳定的结构,无论道德意识还是职业的身份都是很固定的。而在当代,人的职业也都高度流动化了,可能一个人从生到死选择过很多职业,这个在西方来讲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发生的。被资本所驱动的文化系统设计出很多生活方式,表面上我们是主动的选择,其实,当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被这种生活方式所消费。我用数码技术把这些不同身份的人放到一个虚拟的展示平台上,形成一种异样的观看效果,让人对这种身份转换产生质疑。

杜:这些作品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摄影,而是拟像。

黄: 是,这涉及到另一个我比较关注的话题,就是电子影像。传统的摄影,基本上都是说要有一个好的摄影背景、好的照相机,然后花大量的时间深入到第一现场或“跟踪”某一人群,然后把所谓的事件通过摄影的方式再现出来,比如纪实摄影或新闻摄影。还有就是摆拍,最典型的是影楼摄影,它实际上是一种橱窗效应。纪实摄影客观性的成分太多,影楼摄影有主观的成分,但它很媚俗,是一种大众消费。艺术家注重的,既不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直接反映,也不是虚饰生活,而更多是持主观的态度和个人的批判性色彩。那么用传统的摄影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我感觉互联网提供了一些新的空间,把这个信息平台与摄影结合,对当代艺术家来讲,我感觉它是一种解放。

杜:这些新的空间,主要是信息量的扩张吗?

黄: 互联网上建立了影像数据库,提供了电子视像的平台,从它的本义来讲,也是建立在消费社会的层面上的,让民众的生活更丰富、方便。但是艺术家获取视像的行为,实际上与一般民众的消费不是一个概念。艺术家搜索、下载、或者做一些后期的处理,特别是与传统摄影结合,实际上制造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这种概念既不同于传统摄影,又不同于互联网上的大众娱乐。它更加带有个人化的批判色彩,而且在视野、创作方式上也进入到一个新的个人主义时代,为艺术家提供了进行单枪匹马作战方式的新的可能性。我认为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艺术的个人主义是很难的。传统的影像创作方式被控制在少数人手中,变成一种职业霸权,现在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它变得非常简便、廉价、易行。原来需要很多人经年累月的去准备、设计,进行所谓的一个大制作。现在只要你有思想,利用互联网上的巨量数据以及各种软件,可以实现自己的创作野心,建立一个视觉王国。

杜:你认为在当下的情境中,主要是媒材方面给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吗?

黄: 中国当下的这种社会状况,历时性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都在同一时空中杂糅,不像西方有清晰的、线性的脉络。在这种情境中,一方面在技术、媒材上,另一方面在文化资源上给艺术家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

杜:在你很多大画幅作品中,把文字、各种日用品等从原有上下文中抽离,如原子化般分散,置于冷寂、幽暗的星空般空间中,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呢?

黄: 有点虚无主义的指向,很多看似强盛的文化系统与看似烦扰的纷争,比如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系统,我们与西方文化的分歧等,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更大、更浩瀚的宏观时空中,实际上显得非常的脆弱与不真实。

杜: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一页一页的翻,包括我们在互联网上也有翻页的习惯,你把卷轶浩繁的经典文本(比如说中国传统的四大名著)打印在一张巨大的纸上,是想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以区别于以往的阅读方式吗?

黄: 对。我把《红楼梦》等由文本转变成图像,改变了传统文本的阅读方式。这种展示方式是受了互联网超文本的启发,但是也受到中国画散点透视的影响,散点透视的走马观花式观看。

杜:你下一步的艺术创作计划,或者你关注、思考的领域将是什么?

黄: 我最感兴趣是互联网与社会的对接,也就是虚拟世界跟真实世界的对接,在对接的进程中它可能产生很多有意思的问题。互联网的异地同步性、虚拟性、匿名性等很多概念是很独特的,而且它现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现在对它下定论还为时过早,将来可能走得更远。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我对这些特别感兴趣。互联网才刚开始,但是有几个概念还是比较重要的,比如扫描、下载,还有动漫、3D等。有时候当你真的进入到虚拟世界里去时,你发现它并不是没有与现实对接的接口。所以我还提出了一个概念:电子写生。又把人们拉回到写生。今天很少有艺术家认为写生还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已经离我们太远了。当你拿一个笔记本、一个鼠标到各种环境中去写生时,它又把很传统的一个因素当代化了,进入到一个电子层面。

这些我认为都可能诱发出一些很重要的艺术手法、风格、流派,特别是用这些技术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经验,可能会产生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当然可能还有更多的,比如现在还没有应用的新兴的电子技术,以及以电子技术为交互基础的新摄影、Video,包括文字等。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