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从宏观经济看国内艺术市场
                            
日期: 2009/8/17 10:18:34    作者:天 乙     来源: 《艺术时代》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与其他经济社会领域一样,各种媒体尤其是艺术媒体屡见一些艺术市场专家以及以艺术批评家关于艺术市场“回暖”的言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大概是基于个别艺术市场或者个别艺术交易行为的依据,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媒体判断。但是,这种判断多少带有主观理想色彩和对宏观经济的某些片面理解,值得认真分析和辨别。所以从宏观经济来观照艺术市场,使因为艺术经济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子系统,艺术市场是中国市场的一个局部和范畴,分析和评价艺术市场必然需要紧扣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基本判断,否则,难以把握艺术市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中国宏观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直观表现为一大批民营企业、加工工业、中小企业倒闭或者被兼并,而一大批国有经济成分的国企包括央企则蒸蒸日上,红红火火,利润节节攀升,一季度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177亿元,其中央企实现利润1125亿元,虽然同比分别下降37%和43%,但是3月份央企实现利润环比增长85%,省属规模国有企业环比增长幅度还要大。这种情形不难看出,中国政府确实采取了所谓“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策略,至于民生和稳定是否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没有实际的资料佐证,但是国内消费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增长虽然没有实现8%但是依然呈现了难得的环比增长趋势。

出现这样的情况,引起各方面人士的种种乐观议论。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2009年经济和社会概览》强调,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美国奥巴马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委员马丁·菲尔德斯坦认为中国有可能最快恢复健康增长,李嘉诚说中国内地是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地方,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说中国经济环比已经见底将最先复苏,等等。这些判断毫无疑问是基于今年首季中国国有经济实现相对较好的利润水平,基于言说者个人或者个人所代表的某种利益的立场而做出的。对于这样的乐观估计,需要仔细加以分析,尤其需要对中国宏观经济现实状况加以分析才能够辨明其真伪。

央企和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长表明,占据国计民生诸行业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包括央企拥有绝对稳定的市场,这个市场主要是国内消费市场。一大批民营企业的倒闭,使仅存的竞争力量大幅度缩小,“一枝独秀”的状况成为必然。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主要受益者毫无疑问是国有企业包括央企,金融危机从市场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本来就相对比较弱,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政府的扶持则加剧了这些企业的规模扩大。一季度的国有经济增长除了得益于中国传统的消费模式以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供给结构转换。而民营经济的总规模和利润状况则呈现严重萎缩,其资产甚至同时出现缩水。

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这样几个特征。一是经济刺激计划效果不甚明显,这种判断与官方和一些功利主义经济学家以及世界知名实业家的言论不够吻合,分析刺激计划的效果,无疑需要从社会消费能力即购买力状况、社会生产规模、经济结构与当代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以及经济运行秩序和赤贫人口比例等方面来判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今年首季的经济情形不是乐观而是继续向着不利的方向运行,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在竞争程度降低的情况下,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同比出现大幅度下降,如果剔除金融企业利润大幅度上升的因素,降幅更大,说明社会消费能力已经降到了一个接近基本的程度,居民收入没有明显增长,商品零售价格尤其是诸如房屋价格保持了大体稳定,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同时,失业人口增加,据官方消息,今年新增就业1800万人,但是,抵消去年以来的失业人口,就业净增长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数,贫困人口继续增长,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使全球新增了5000万赤贫人口,其中中国占了多大比例不得而知,但是必定不会太少。二是经济刺激的方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没有很好地按照现代经济结构和经济全球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等要求来实施,资金投向主要是严重制约宏观经济运行的房地产领域和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所谓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直接投向国有企业包括央企用以扩大生产规模,而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刺激计划对民营经济的作用没有重视,民营经济生存困难甚至力量急剧削弱,“抓大放小”演变为金融危机状态下的“抓国放民”,而国有经济除了金融领域的全球经济学习性参与(美国金融债券继续增持,世界其他金融产品的经营屡屡受挫,实业投资收效非常悲观,比如在黑石的资产已经仅剩不到三分之一等等),其他领域的国际化竞争十分不足。三是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和政府投入持续增加导致政府的经济支持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生产过剩的问题将在下半年异常突出,资源浪费更加严重,一旦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将缺少足够的力量参与全球经济循环。

从这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复苏不是最早、最先,而是十分缓慢和滞后。现有经济总量主要是十多亿人吃饭、生存需求并且大幅度抑制进口所造成的(今年首季出口下降了21%,却依然实现巨大的顺差),是自给自足式的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中国没有巨型跨国公司和托拉斯,国际经济参与的主体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加工企业。而所谓经济复苏,是包括参与全球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结构进入一种健康和良性运行的轨道。很显然,中国距离这样的目标太远了。

国内艺术市场实际上同样笼罩在中国宏观经济的阴影之下。排除个别的艺术品交易行为从宏观上看,中国国内艺术市场的参与者受到中国经济形势的严重制约,市场必定在低迷状态下长时间运行。从艺术消费者构成可以看出,(1)最低端的艺术消费者是普通大众和普遍的社会机构,诸如家庭生活性消费和酒店等公共场所消费,这些以装饰维目的的消费虽然随着条件的改善,部分由印刷品演变为手工作品,但是,依然处于实用性低端需求状态。(2)个人和机构投资消费,这是当今艺术市场最强劲的力量,但是,由于市场低迷,投资者会选择更加谨慎的态度,前些时鼓噪一时的所谓“抄底”的声音日渐消失,因为即使“触底”,也没有出现上规模的“抄底”行为,这是因为市场已经确立了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个时期显然是深藏不露的,而市场没有确定价值的作品,这个时候很难有人妄加判断并且花费真金白银去抄这个“底”。(3)个人和机构收藏消费,这也是一个现实的消费力量,相对投资性消费,这种以收藏维目的的消费更加现实和具体,因为市场低迷,刺激了艺术收藏家和收藏机构的热情,会用行动来参与艺术市场。

再看看这几股市场力量的现状,我们就大致明白艺术市场的实际情形及复苏进程了。第一股力量仅仅影响装饰品市场而不会影响艺术市场,这里不议。第二股力量因为投资链条基本中断而无力进入下一个投资环节,所以,很难形成对艺术市场的真正影响。重点看看第三股力量,这是艺术市场积极性最高的力量,艺术作品价格低时最大的刺激,但是这股力量也面临巨大的资金问题。我们无法确切地给出收藏界的构成,但是有一点,这个阵营除了某些艺术机构如美术馆、艺术馆以外,相当一部分个人都与中国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直接关联,那是实现原始积累的唯一通道,是资金的源头。前面已经分析过,此番金融危机在中国的影响最突出的是民营经济的重创,他们在得不到或者极少得到政府扶持的情况下,面对近乎停滞的国际市场及出口、委托加工等方面的锐减,缺乏资金补给。这是艺术市场复苏的最大障碍。

国内艺术市场复苏必然依赖国内宏观经济复苏,只有在国家宏观经济复苏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重建艺术消费的新的力量。因而,艺术市场的低迷甚至冷淡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它滞后于国家经济复苏。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我个人以为,五年以内能够恢复一种比较正常的艺术市场,都需要做很多努力。比如,形成具有世界对话意义的艺术创作主流,调整艺术家阵营到一种合理的程度,艺术品价格上存在的虚冒逐渐清除,艺术市场规则包括程序性规则的建构,形成客观合理的艺术品流通渠道与方式,等等。所谓艺术市场“回暖”的说法,仅仅是一种理想或者通过个别案例得出以偏概全的片面结论而已,这种结论与关于中国经济“回暖”以及刺激计划“见效”不谋而合。对此,不可盲目信服。
本文亦属于个人判断,仅仅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同样不可盲目认同。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