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论频道 > 详细内容
艺术商业和商业艺术
                            
日期: 2011/8/24 14:10:17    作者:     来源: 收藏·拍卖    

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作为一个已经举办过42届展会的资深博览会,在中国这个当代艺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国度中,观者对它是怎样的印象和思考呢?在中国还是学院派绘画大行其道的时候,巴塞尔艺博会上已经难觅绘画踪影,展会的学术与商业的平衡,藏家与卖家的互动,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2011年6月15日第42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巴塞尔Art Basel)在瑞士小城巴塞尔拉开帷幕。“世界艺博会之冠” 、“艺术奥林匹克” 、“艺术暖巢”、“艺术卖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巴塞尔艺博会的美誉,其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交易额更被视为是全球艺术市场的“晴雨表”。巴塞尔艺博会的入选门槛很高,能入选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各国画廊和艺术家的荣耀,这可能也是它历经40余年仍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像很多能搞噱头的电影宣传一样,巴塞尔的主办方也是个会吊人胃口的高手。巴塞尔艺博会2011年的准确时间地点,基本日程安排,早在开幕的一年前就公布在官方网站上。2011年初,就不断地在官方网站上公布第42届艺博会的情况。3月公布 “艺术画廊Art Galleries ”版块有35个国家近300家参展商参展,参展艺术家近2500位;4月公布“艺术宣言Art Statements”版块推出新晋艺术家个展;5月公布“艺术无限Art Unlimited”版块有62个项目,且大腕云集;6月公布“艺术无处不在Art Parcours”版块在巴塞尔多个著名地点展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此外还介绍了“艺术特色Art Feature”、 “艺术电影Art Film”、 “艺术出版Art Edition”板块等等。不断的造势让人们对巴塞尔艺博会充满了期待。

  学院派身影难觅,作品似曾相识

  我对巴塞尔艺博会上的参展作品类型的总体感觉就是——学院的影子几乎为零,那种用画笔勾勒、或是用笔触来表现的人物(或其他事物)的形象,几乎找不到踪影。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作品似乎还不敢脱离学院太远,其形式还是摆脱不了学院的影子,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整个艺术氛围以及艺术评判理念使中国的艺术家还不太敢挣脱学院的束缚。中国艺术家也许最害怕别人批判的就是,连最基本的绘画功力都不行,他的创作作品又能好到哪去呢?所以在绘画中有意无意的总是要表现一种技法上的功力。而整个巴塞尔艺博会充斥着各种离奇古怪的材料和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艺博会上西方国家的画廊和艺术家还是占据着大部分比重,毕竟这是在欧洲举办的艺博会,出于地缘的缘故,有这样的构成也是正常的。就像亚洲的艺博会以东方国家和艺术家为主是一样的)。似乎他们已经摒弃“传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更专注的是艺术观点的表达,和各种材料以及各种材料的组合中散发出来的艺术感染。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的艺术类院校已经不再需要苛刻的素描、色彩、造型等训练,艺术学生、艺术家、艺术实践者似乎已经从这些束缚中更彻底地解脱出来,似乎任何一个人,只要有足够艺术感观和认识就能成为一位艺术家。

  博览会的布局还是很清晰的,当代艺术的作品占大部分,但在展厅一层也集中了一大批1900年代——1970年代的作品。罗斯科、西格玛·波尔克、理查德·塞拉、弗朗西斯·培根、贾科梅蒂、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等作品都能在展会上看到。看了这些作品其实就很容易理解西方的当代艺术为什么“挣脱”的那么彻底,因为他们的挣脱过程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当代艺术家就更不胜枚举了,此处不在啰嗦。

  虽然觉得西方的当代艺术对传统的挣脱地更为彻底,更为广泛,但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太深刻的印象,至少没有那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绝大部分的作品都似曾相识,总感觉“这东西,中国艺术家也有人玩”。国内似乎也有艺术家在用相似的理念,或是运用相似的材料。不知道是中国在效仿国外还是国外在效仿中国,还是说他们惺惺相惜,巧合地同时想到和运用这些理念、材料或形式。当今的艺术真的是很难再给他们归类或定义作品的形式,说它是雕塑也行,说它是新媒体也可以,大家通常把这种不知道该归为哪类的作品叫做装置。巴塞尔艺博会上这种装置就很多,整体上来看巴塞尔艺博会上的展出作品做的很细致,似乎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敲打了细节的部分。能发现生活中的细微地方,并且把这种细微的地方放大。

  水深鱼儿多

  国内的艺术北京也好、CIGE也好、以及其他国内艺术博览会,虽然都标榜国际性,都冠以“国际”二字,但就其实质而言也就是中国性的,或充其量是东亚性的,巴塞尔艺博会是当之无愧的国际性的艺术盛会。中国的艺术博览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追赶。“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参展的艺术机构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近100家参展机构;2011年的艺术巴塞尔聚集了35个国家的约300家参展机构,约2500位艺术家,展出作品的总价值高达20亿美元。从这些数字我们就可见一斑。

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艺术博览会究其本质而言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大卖场。北京或亚洲其他城市举办的艺博会主要聚集了亚洲一些国家的机构;巴塞尔艺博会汇聚的范围更广一点。有多深的水就有多大的鱼,博览会和藏家之间的关系就很像“鱼水”,至于哪个是鱼,哪个是水就很难说了。象在其表,功在其外。画廊来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但却没有什么收获,那下次谁还会来?博览会本身是很好打造的,无非就是有个足够大而有气派的场地,召集一些参展机构,造造声势,也就如此了。而让画廊来了,不空手而归;让藏家找到了心仪的作品,才是博览会生存的根本。这样吸引的藏家才能越来越多,吸引的高品位的画廊和艺术家也就越来越多,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道理很简单,但要孕育这样的良性循环当然不是件简单的事。时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博览会虽然较之巴塞尔等博览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毕竟我们和他们有数十年年纪上的差距,巴塞尔艺博会今年是第42年,涉足当代艺术领域的也有30年的时间,历经两代人的收藏。它最先开始于现代艺术沙龙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扩大范围,纳入当代艺术作品,在近十年更是积极推动年轻艺术家的创作。

  艺术博览会虽然被冠以艺术的光环,但归根结底也就是艺术品的展销会。而巴塞尔的成功我觉得是找到了良好的切入点并既定不移地坚持,就是巴塞尔艺博会不取悦于参展商,始终坚持有效地整合收藏家资源。和威尼斯双年展不一样,巴塞尔艺博会是要和市场直接挂钩的。威尼斯双年展似乎并不注重展览期间作品的销售,而是摆脱经济的干扰,大家凭着自己的兴趣,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说,威尼斯双年展是艺术的游乐场,那么巴塞尔艺博会就是艺术的竞技场了。对于收藏家来讲,在这里也真的能看到也能买到值得收藏的作品。各个画廊、艺术家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完成这20亿美元的角逐。可能只有艺博会才有实力对抗和阻击拍卖。参加这次艺博会的中国画廊和艺术机构有5家,北京的长征空间,麦勒画廊,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和广州的维他命空间。还是有很大的空间等待中国的画廊和艺术机构去抢占。

  向巴博学习商业中的学术

  艺术理论(或称为学术)与艺术经济就像是两条腿,少了一条或短了哪条,都走不快。但如果两条腿绑的过紧就变成蹦着走路了。巴塞尔似乎把两条腿分的很清楚,且平等相依。之前巴塞尔艺博会以“艺术卖场”而著称,不是个拥有专业水准的博览会。而后来其在艺术交易之外作出的创新和尝试,才是其越办越好、越办越大的原因。2000年开始设立的“艺术无限”单元使得因某些因素无缘巴塞尔的艺术家,通过与画廊互助的形式,租用非限制性空间,得以实现自己在巴塞尔的创作梦想,这一尝试延伸了原本以交易为重点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为大型雕塑、壁画、视频、装置等受限的艺术品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推动巴塞尔从商业走向专业。此外,“艺术宣言”、“艺术巴塞尔谈话和艺术沙龙”、“艺术游行”等环节从专业、学术和参与度等不同方位提升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高度。我想巴塞尔艺博会商业交易与艺术建设的明确划分,和相辅相成才是中国艺博会最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中国的艺博会商业和学术无规则地交缠在一起,很难看清是少了一条腿还是两条腿绑在了一起。学术和商业是当代艺术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我们无妨在艺术巴塞尔上得到点启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的道理应该也差不多,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巴塞尔是个小城市,而在这座小城中却有30家私人和公立博物馆。巴塞尔市民家中都能看到近代大师的作品。城里的私人博物馆收藏着莫奈、毕加索、罗斯科等大家的画作,且这样的博物馆、艺术馆和画廊,巴塞尔有很多。巴塞尔是一个将艺术渗透到自己每一个细胞中的城市,是一座优雅的欧洲艺术之都,也正是小城这样的气质才孕育出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这样的艺术盛会。从年纪上来看,威尼斯双年展2011年是第54届,108岁;巴塞尔艺博会是第42届,42岁;而中国的当代艺博会最大的也还不到10岁,虽然出现过很多冠名为“双年展”或“三年展”的盛会,但夭折的居多,幸存下来的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已经很是让人欣慰。最重要的是要成长下去,这种成长不仅需要艺博会自身的成长冲动,更需要孕育它的艺术水土,就像巴塞尔小城孕育巴塞尔艺博会一样。传统艺术形式(如古玩、字画、瓷杂等)是中国化的,我们孕育的传统艺术氛围(无论是商业的还是学术的)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这方面我们不需要国际舞台。而当代艺术是国际化的,如果我们只顾着自己玩,是没有前景的。我们需要国际性的艺术家,更需要国际性的收藏家,我想只有当中国的收藏家开始成熟地收藏西方艺术作品的时候,才是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的时候,至少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CYAP项目负责人李国华专访
·Hi21新锐艺术市集运营总监李宜斐专访
·杨画廊创始人杨洋专访
·青年艺术100执行总监彭玮专访
·大艺网CEO刘颖专访
查看更多>>  

·阿布扎比卢浮宫揭开神秘面纱
·搜·藏·晒
·《艺术+拍卖》艺术权力榜单
·设计师丹-罗斯加德
·“气球”系列灯具
·班克斯支持占领伦敦运动(图)
·法贝热的复活节彩蛋
·梦露戏服将举行第2次拍卖
·专家声称又发现达芬奇作品
·摄影师拍摄艺术界名流办公桌
查看更多>>  

·哪10位年轻艺术家2015年最具市场价值
·忧伤呀,忧伤!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忧伤
·国内外青年艺术家成长路径比较
·给年轻艺术家的信
·阿布扎比卢浮宫将在巴黎展出其永久藏品
查看更多>>  

 
今日艺术网旧版: 艺术新闻 | 艺术批评 | 展 览 | 艺术财经 | 人物 | 美术馆 | 艺术经典 | 艺术教育 | 图片中心 | 图书资讯
大学生年度提名展(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