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信息 
俄罗斯美术与中国油画创作及教学
                            
日期: 2010/5/14 15:50:26    编辑:于安东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芜湖 241000)
关键词:俄罗斯美术;中国油画创作与教学
摘要:俄罗斯美术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适应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斗争需要,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美术教育对我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1989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中俄美术交流在新的形势下走向平等对话。俄罗斯美术在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势下,更好地维持了中国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

收稿日期:2004-04-02
作者简介:于安东(1960—),男,山东海阳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2003年3月至2004年7月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高等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进修访问,并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油画创作和教学。

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上,俄罗斯美术对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的影响可谓巨大,无论是就艺术思想,还是就创作风格和教学体系而言,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与俄罗斯美术都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年代“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适应了当时中国思想文化斗争需要,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思想基础;二是苏联美术教育对新中国油画创作和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我国美术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批人才;三是1989年两国恢复友好关系后,中俄美术交流在新的形势下走向平等对话。本文就中国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主要是指油画创作、教育方面与俄罗斯美术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俄罗斯“巡回画派”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美术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随着西方诸多文化思潮的传入,中国赴海外留学回国的学者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思考也异常活跃。在美术领域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西方(主要是法国)油画创作经验对中国画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俄罗斯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人物鲁迅,他认为中国社会的改造需要在民众中注入革命的力量,这需要的是现实的大众的美术。而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正在推广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美术。鲁迅对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美术十分感兴趣,并大力推介之。徐悲鸿从法国留学回来,他也认为美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而传统的中国画更多的是注重临摹,脱离现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引进西方实证主义的写实主义,把素描写生作为绘画的基本功。他对苏联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1934年在莫斯科举办了“中国艺术展览会”。还为1936年出版的《苏联美术史》写了序言。作为苏联现实主义的样板“巡回画派”的作品相继被介绍到中国。鲁迅和徐悲鸿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世纪中叶,俄罗斯的绘画史上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以И.克拉姆斯科伊为首的14人于1863年与俄国艺术的圣殿——皇家艺术科学院公开决裂。他们主张艺术民族化和现实主义,并成立了“艺术家小组”。当时俄国著名的艺术评论家B.斯塔索夫认为皇家艺术科学院阻碍了俄国艺术的发展,1870年,他与克拉姆斯科伊在“艺术家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巡回美术展协会”即“巡回画派”。主要成员有И.Е.列宾(1844—1930)、В.И苏里柯夫(1848--1916)、В.Г.彼罗夫(1833--1882)、А.И库茵之(1842--1910)、А.К萨甫拉索夫(1830--1897)、И.И.希施金(1832--1898)、И.И.列维坦(1861—1900)、В.马克西莫夫(1844—1911)、Н.А雅罗申柯(1846—1898)等。他们主张艺术要从贵族中解放出来,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们进步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表现技法。1871年11月27日巡回画派在圣.彼得堡举办了首次画展,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以后的48年里每年举行一次巡回展。
巡回画派的成员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关注国家和民主的前途和命运,巡回画派的作品具有人民性和民主精神的艺术特征。正是这种特征符合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同时吻合30年代中国新文化运动人士的精神追求。巡回画派的艺术思想及其绘画创作的引进,对当时我国革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日后成为年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美术创作的范本思想基础。他们娴熟的技法使中国艺术家赞叹不已,因而使苏联美术得以在十多年后的新中国大地上对中国的美术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

二、俄罗斯美术与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的前苏联第一、第二代领导人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苏联曾历史性地走过一条极为相似的社会模式的道路,文化与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当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正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中国饱经战乱,生产力的水平极其低下。对于百废待兴的一个泱泱大国,无论是管理、科技、军工、商业,还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人才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在这种状况下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十分困难的。而明智的策略之一,就是借助于发达国家的力量参与建设,帮助培养、储备人才。二战结束后的国际社会分为两大阵营,这无疑制约了处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而当时处于本阵营的苏联,无论是在军事、科技还是在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是强国,在这种人才极度奇缺的紧迫形势下,向苏联申请援助是必要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署,中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领域与苏联进行面了全面的合作。应中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的协商,苏联政府派了各领域的专家来华援助。中苏的美术交流也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应运产生,基本的运作是作品观摩、人员互访、请进援助、派出学习的方式。
根据中苏文化交流协定,苏联文化部派了一个总顾问谢维林到中国文化部,负责在华文艺界美术、音乐、舞蹈、喜剧、电影等苏联专家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1950年2月28日,全国美协发出通知,号召全国美术工作者广泛地宣传中苏友好的意义,从此中苏的各种美术交流活动相继实施。
1951年4月,《苏联宣传画和讽刺画展览会》开幕,苏联的各种美术作品展览相继来到中国。
195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苏联艺术家学习》的社论。
1954年5月1日,当时美术界的主要人物江丰、王朝闻、蔡若虹、王式廓 、米谷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成员出席了莫斯科五一劳动节观礼,他们回国后介绍了苏联的美术作品及美术教育的状况。
1954年9月,苏联美术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盖拉西莫夫致函中国美协,支持中国美协的工作计划。9月30日,中苏美术交流的先驱使者盖拉西莫夫访问中国,从此开始了苏联对中国美术援助的计划。《美术》杂志第四期发表了《欢迎苏联卓越的艺术家盖拉西莫夫》的文章。C.盖拉西莫夫(1885--1964)苏联人民艺术家、苏联美术院院长,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代表作品《西伯利亚游击队员的宣誓》(1933)、《集体农庄的更夫》(1933)、《集体农庄的节日》(1937)、《集体农庄的母亲》(1943)、《画家群像》(1944)等等。10月30日,盖拉西莫夫发表了《致中国美术家的友谊赠言》。11月30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苏联美术家盖拉西莫夫旅行中国水彩画展》盖拉西莫夫作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的报告。
同年10月2日,苏联普希金艺术馆馆长、美术院通讯院士、资深美术史家扎莫施金出席了北京“苏联展览馆”的开馆,并主持了同时开展的《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中的“造型艺术馆”。全国各地的许多美术机构和美术学院(系)组织了参观,在这个展览中很多中国艺术家第一次看到苏联油画,甚至是油画原作,第一次感受到苏联油画的魅力,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扎莫施金利用在中国一年的时间,作了多次专题讲座,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地向中国艺术家介绍了苏联的美术创作经验,其中在北京进行美术讲解40多次,上海15次,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工作者三、四千人听了讲授。他还在中央美术学院同教授们进行了座谈。
在中苏友好合作的社会政治背景下,通过上述一系列美术展览和美术界高层互访活动,为苏联美术在中国艺术界产生影响创造了成熟的社会条件。
经过将近一年的中苏文化界领导人的交流互访达成协议,1955年苏联文化部把援助中国美术的计划交给了国立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委派马克西莫夫来华,任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顾问,并担任文化部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为期两年的油画训练班的指导专家。
К.М.马克西莫夫(1913—1993)出生于苏联伊凡诺夫州沙特罗夫村,1935年进入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里亚日斯基教授工作室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担任该院教授,两度获得斯大林奖金;《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1951)的主要创作者之一,代表作有《拖拉机手—苏士卡》(1954)、《集体农庄技师希罗科夫肖像》(1954)等。实事求是地说,他在苏联美术界并不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他是一位创作、教学较为全面,精力充沛,并且热爱中国的画家,他对新中国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5年2月19日马克西莫夫到达北京,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教学,以及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安排的指导工作。
1. 马克西莫夫的艺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对中国美术教学体系的影响。
他是受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体系影响的画家,其艺术思想很符合中国领导人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观,和中国当时社会体系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
他所任教的学校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是1765年所建皇家艺术科学院的延伸,其素描教学体系同具有契斯卡科夫教学现象的列宾油画、雕塑、建筑美术学院(1944年8月5日由皇家艺术科学院而更名,简称列宾美术学院)的素描教学体系如出一辙。事实上,“俄罗斯素描教学体系”是一个大的概念,是皇家艺术科学院素描教学体系在俄罗斯院校素描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皇家艺术科学院的教学大纲,实际是从意大利、法国等美术学院教学大纲模式沿袭而来,它的奠基者是艺术科学院建立初期聘请的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籍教师,和一批留学意大利、法国等人员归俄教师。后来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完善,形成了具有俄罗斯特点的相对科学的体系,其素描教学体系在世界“全因素”素描教学领域更是独领风骚。列宾美术学院的教师教学态度都很严谨,他们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自己的教案。契斯恰科夫(1832-1919)1872年从意大利、法国留学回国后在列宾美术学院担任素描教学,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同代人中,他是优秀的素描教师之一,后来出版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一书,是在他根据学院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因而它是列宾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
契斯恰科夫的艺术思想是现实主义,这恰好符合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官方文艺思想,因而它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美术教学的一种模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马克西莫夫带着历史的使命,把这种体系对他的影响传给了同样的,且更为年轻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界,并迅速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甚至广大群众所接受。
马克西莫夫带着他所能掌握的,苏联官方认可的教学体系对他的影响,以中央美术学院顾问的身份,协助中央美术学院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油画教学计划,并建议开展集体教学研究,完善教研制度等。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主要领导对他的工作是肯定的,并就许多教学方面的问题向他进行咨询。尽管由于他在教学大纲制定时,课时比例的安排上过于刻板,艺术观点上的不同也导致了一些同志的不悦,但在他的协助下制定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使中央美术学院步入了相对科学的美术教育体系,摆脱了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及教学体系的历史。1955—1957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逐渐正规化。之后,全国各美术院校(系)的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大纲的制定,油画及其他专业的教学逐渐正规化,标志着新中国大规模美术教育的开始。这也是使苏联的美术创作、美术教学模式,在中华大地上生根、成长和发展的开始。
追其源,新中国的美术教学模式,是西欧模式通过两条线的延续,同中国的民族美术的整合。一条线,由传教士直接带进来,和世纪初清政府、民国时期政府派出及自费留学传带回国的积淀。另一条线,是由西欧传入俄国,在那里经过发展、演变后,由马克西莫夫带入中国。客观地看,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在马克西莫夫到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了由中国赴欧洲留学生学成归国后的中央美术学院的任教者及同事们建立的具有西欧体系性质的雏形。
2. 马克西莫夫为中国的油画创作和教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1955年马克西莫夫应中国文化部的委托,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为期两年的优化训练班。他以油画肖像见长,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并且充满热情,这使他就可以在教学中很积极地准确、恰当地对学员进行训练指导,与学员交流创作思想。他色彩造型能力很强,由于精力充沛,他画了大量的示范,使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油画的材料性能和油画表现技法,是一本活的教科书。
1957年5月19日-6月9日,中国美协和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苏联油画家康•麦•马克西莫夫教授习作展览”,展示了他在中国的油画习作、水彩、素描、速写84件。这一批作品的完成过程使油画训练班的学员亲自整体地感受到了一位外籍专家的风采,直观地了解到了苏联的美术教学的概况和具体教学的方案。
两年的培训活动使油化训练班的学员受益匪浅,马克西莫夫圆满地完成了中苏两国政府交给他的,为新中国培养、储备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人才的任务,对中国美术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马克西莫夫也历史性地成为了中国美术创作界、美术教育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成员有(按姓氏笔画排序):于长拱、王恤珠、王德威、王流秋、冯法祀、任梦璋、何孔德、汪诚一、陆国英、武德祖、侯一民、俞云阶、秦征、袁浩、高虹、谌北新、詹建俊、靳尚谊、魏传义。1957年夏天,油画训练班的学员结业展,显示了学员们的成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的美术创作中和美术教学、美术活动的组织管理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3. 马克西莫夫在华期间的其他活动。
在华期间马克西莫夫参加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美术活动,他的发言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55年5月12日他在中国美协第二次全国理事会发言,谈了学习苏联油画创作,以及油画技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创作中的题材和形式的应用问题等。7月1日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素描教学座谈会。他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谈了素描原理及教学等问题。参加单位有22个院校、9个师范院校素描教研室、4个工学院美术教研室、2个戏剧学院素描教研室。这次会议对推广苏联美术院校的教学经验和契斯卡科夫教学体系起到了关键作用,并通过37个与会单位的50多位美术工作者传播开来,使其成为当时中国美术教育中独一无二的素描基础教学法,确定素描为其它一切美术形式的基础。但是,由于当时没有翻译这本书,所以,对何谓契斯卡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大家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1956年9月1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有吕斯百、倪贻德、李宗津、董希文、卫天霖等著名油画家参加的油画教学座谈会。他在会上作了油画教学与油画创作的两个报告。此外,马克西莫夫还经常前往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的来自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古元、彦涵、刘迅、辛莽等20多人参加的创作班进行指导。这些活动对中国美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新中国第一批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的国家公派留学人员
如果说建国初期请进专家是为了解决国家急需,那么派出去学习却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考虑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派出大量的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当时我国的经济水平还很低,但是被派出来的学生待遇相当高。国家包揽了他们所有的生活、学习用品的费用,还统一制作了服装、提包等,可见国家对这一批留学人员的重视程度。
1953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李天祥等人前往苏联留学。
1955年12月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工柳作为全国各地各种专业(包括美术在内)的2000名国家公派生的总领队,带领同学一行乘火车赴苏联留学。从1952年至1962年中国政府通过认真挑选,派出赴苏留学生邓澍、冯真、全山石、张华清、李天祥、李俊、苏高礼、林岗、罗工柳、徐明华、肖锋、郭绍纲;雕塑:司徒兆光、钱绍武、曹春生;美术理论类:邵大箴、奚静之、李玉兰、程永江 、谭永森;舞台美术:周本义等多人。美术专业的留学学校是“列宾油画、雕塑和建筑美术学院,这个世界级的美术学院曾培养了一批俄罗斯最重要的画家,她以教学严谨、体系完整独立于世界美术院校之林。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主要发起人和重要成员大多数都产生在这里。中国选派的留学生分绘画和美术理论两大类,他们有很好的专业基础,又都是十分敬业、勤奋好学的学子。显然,他们在苏留学期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一些重要的教学、研究单位,成为当时中国美术创作、美术教育界的中坚力量,并把扎实严谨的教学作风和学习态度传递给他们的学生。他们带回的留学期间的作品和研究成果,成为比较优秀的范本,不断地影响着其他后生。他们的意义是与马克西莫夫训练班的人员的共同作用,初步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带有“苏派体系”味的中国油画创作、教学体系。使中国的油画艺术有了一个同外域艺术交流的基点。

四、当下的中俄美术交流和教育合作
1957年以后,中苏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中俄的美术交流也随之中断。80年代初,中苏关系开始平稳发展,两国文化交流趋于频繁。1989年5月的中苏高级会晤,终于实现两国、两党关系常化。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中苏的合作关系即转为中俄合作关系。
中苏恢复关系后两国间即恢复了美术交流,以官方和非官方的形式互相交流了美术作品展览。许多老一辈的画家带着怀念的心情;年轻的画家带着仰慕已久的激动心情去参观了美展。然而随着80年代后期中外的美术交流不断增多,中国艺术家的不断成熟,包括西方在内的博物馆式的美术作品展已经不再列入中国美术界的重大事件。中国的美术界已经很冷静地对待国外的美术作品。如果说当年的中苏美术交流事实上是中国在美术创作、美术教育领域人才奇缺的情况下,苏联给与我们的帮助,那末,取得的成果就是:当下中国同国外的一切美术交流与展览活动都带有真正平等的文化对话的含义了。
在教育领域,80年代初就恢复了交流。在美术教育方面,中国以国家公派的方式先后选派戴士和、叶楠、孙涛等数人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留学,其规模和范围都不大。
1992年9月开始两国政府每年签署《中俄教育合作协议》。1995年6月26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了《两国睦邻友好条约》。这些都为中俄进一步进行教育交流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2000年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2001年8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设立了俄罗斯艺术类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计划,2002年中国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通过选拔产生第一批大规模付费项目,赴俄罗斯国家公派艺术类留学生候选人,美术、音乐、舞蹈共157人,其中美术类55人。不久,又选派了第二批公派留学生。
2003年1月,一批老美术家与一些即将赴俄留学人员举行座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前院长、50年代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成员靳尚谊教授指出,在欧洲许多国家美术绘画专业基本处于消亡状态,惟有俄罗斯保持了欧洲传统绘画的风格和概念。这时留学人员前往考察、学习是很有意义的。苏高礼教授认为,现今政府选派一些高层次人才赴俄罗斯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考察,对我国的美术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一批50年代在苏式美术教育体系下成长的,又经过40年中国艺术实践的老艺术家,同中国一批即将沿他们年轻时车辙的年轻学子座谈,不论双方的相互认同感如何,对留学本身的意义和结果的认同是否成正比,她都是一次有意义的对话。
这次选派的美术专业留学人员中的一些同志在国内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按留学身份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访问学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的同时,考察俄罗斯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的现状,完成原计划课题。另一种是硕士研究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扎实地了解、掌握俄罗斯的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体系并完成学业,补充国内的美术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提高充实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目前留学人员分别派在俄罗斯的四所名牌大学,以下人数为笔者按2004年3月定稿时已经成形的留学人员统计:a.国立列宾绘画、雕塑、建筑美术学院15人;b.国立苏里科夫绘画、雕塑、建筑美术学院17人;c.国立俄罗斯高等师范大学15人; d.国立莫斯科高等师范大学15人。
这一次国家选派的美术类留学生遍及全国的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部署、省属学校,规模之大是建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俄罗斯教育体制的认可,同时中国的美术教育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美术教育体系对中国仍有现实意义。如今,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教学方法已经多元化,苏式的体系已经不再占主导优势,但其主要的教育体系还是以写实为主,然而作为多元中一员的存在,它是中国美术在开放的环境下独立思考的结果,并没有影响中国的艺术多元化格局,并将会更好地维持中国教育体系的生态平衡,这也反映了中国教育主管部门成熟的开放型的指导心态。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是国际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世界公认的。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继承了其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并通过教育改革使其体系、模式与世界接轨。现在的俄罗斯高等美术的基础教育仍是以严谨的写实教学体系为主。多元并存观念的庇护下的现实,给了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一个良好的生存机遇。如果用创造性的观念来把握其传统优势,将会使其在世界美术教育领域维持多元性产生更大的意义。

五、对俄罗斯美术的一点思考
如今,世界文化艺术领域发展迅速,艺术创作者个人的能量被极大的调动,创造性的潜能不断被开发,世界的文化艺术以多元的格局存在。当强大的现代主义思潮,使世界一些美术院校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写实教育体系,而转向创造性的和个性发展的培养,世界的艺术局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俄罗斯和中国等少数国家的高等艺术院校依然保持着写实的教学体系。俄罗斯的写实教学体系,是西欧高等教学体系在俄罗斯高等美术教学实践中的延续和发展。在世界当代艺术滚滚大潮的下,研究、保留、发展其体系对保持世界艺术领域乃至文化领域的生态平衡,以及艺术创作艺术教育领域的多元性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长期缺乏交流,中国美术界对当下的俄罗斯的美术界已经不十分了解了,当下的俄罗斯美术对中国也不再具有广泛的影响,甚至有些同志对俄罗斯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1:认为俄罗斯的高等院校的美术教学体系落后了。当今世界艺术之林百花齐放,各种绘画手段层出不穷,新观念的美术教学体系不断产生,各种教学手段多元并存,这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也表现了美术教育领域的宽容,有利于美术教学体系领域的创新、发展和生态平衡。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在世界美术教学之林以写实技法体系独树一帜,有其相对的完整性、科学性,因而,作为多元中的一元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
误解2:认为俄罗斯美术创作局面单一化。我想产生这种感觉可能有两个原因。a.中国对俄罗斯其他的艺术表现种类、艺术风格的推介不多。俄国除了产生了一批 “巡回画派”的油画大师以外,还产生了对世界很有影响的现代油画大师,如康定斯基、夏加尔,以及对世界现代艺术影响很大的马烈维奇等。b.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了解的不全面。事实上俄罗斯当下的现代艺术活动非常活跃。
误解3: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保守。此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尤其是素描教学体系具有一定的传统性优势,是使其美术教育独立于世界艺术教育领域之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本体的存在必须吸收与自身发展有利的因素,才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否则将会导致其灭亡。当然,其体系越是强大,排他的因素就可能更强,这它容易产生的问题,也是其他各种体系容易产生的问题,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些教师的思维僵化,导致在他指导学生时带有很强的先验性,他们忘记了创造俄罗斯艺术辉煌人物的成长经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及创造性的培养。尽管如此,这种“俄罗斯的美术教学体系保守”的观点仍显得过于极端,事实上当代俄罗斯高等美术院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
艺术教育是艺术本体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艺术的本体,包含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作为艺术整体的一部分的——艺术手段,有着本体发展的自律性,同时,不同的艺术手段间,其发展规律也不相同。而每一种艺术语言体系本身,相对于它承载的对象的作用,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意义。因而,任何一种艺术语言相对于他的体系,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一种艺术本体都首先必须遵守自律性,同时,不断寻求发展,才能不断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以一种艺术手段排斥另一种艺术手段的观点是一种狭隘意识的表现;以一种体系的规律完全取代另一种规律的做法同样是狭隘意识的表现。当今的俄罗斯的写实艺术教学,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世界多元艺术领域的一部分,自然有着其重要的价值,因而,发展它,使其不断保持旺盛的活力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种因素是艺术思想。语言作为艺术内涵的载体,承载作者的艺术思想,协同实现艺术的教育、娱乐、净化等功能。这时的艺术语言是作为承载手段而出现,而传达艺术思想是其重要的目的。艺术思想作为文化的现象出现,带有时代的特征,就会具有现实的意义。因而,俄罗斯的艺术教育如果能使其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结合起来,就会具有世界的时代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任光宣. 俄罗斯艺术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晨朋. 20世纪俄苏美术[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3]吴克礼. 当代俄罗斯社会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Елена Карпова, Владимир Леняшин, Марина Стекольникова.Портрет в России 20 века. СПб. 2001


 

 【今日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