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艺术家王广义个人主页 大事记
王广义简介
王广义相册
王广义工作室
王广义作品库
王广义访谈
王广义批评文论
王广义大事记
王广义小档案
王广义艺术活动
 
艺术家搜索
艺术家拼音字母检索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王广义相册
86年王广义与妻子
王广义大事记
王广义大事记
1957年
生于哈尔滨;

1963-1968年
在哈尔滨读小学,三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红小兵”自然地参与了这场运动,通过在学校画“黑板报”开始了学习美术的历程。

1969-1972年
在哈尔滨读初中,开始以一个红卫兵的身份参与“文化大革命”,在画一些大批判报头的同时进入哈尔滨市少年宫美术学习班开始正规地学习美术;

1973-1977年
在当时的年代,中学毕业后毫无疑问地以“知识青年”的身份,来到黑龙江省召州县永乐公社农村接受再教育。在农村劳动之余,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和速写,同时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77-1979年
在铁路工程队当筑路工人,其间高考制度重新开始。工作之余,努力复习各种功课,为报考美术学院作准备;

1980年
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大学的四年中主要研究古典艺术,在进行毕业创作时开始远离古典艺术;

1984年
大学毕业后同刘金枝结婚;

1985年
参与组织“北方艺术群体”,思考和关注本土文化可能具有的意义。这期间全国各地新艺术创作团纷纷成立;

1986年
广东珠海画院,任专业画家。组织策划“85年美术新潮大型幻灯展及学术讨论会”开始创作后古典系列作品,对西方古典文化在现代意识中的“图式修正”这种可能性具有了研究的兴趣;

1987年
创作《红色理性》及《黑色理性》;

1988年
创作《毛泽东AO》,开始思考艺术必须和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参加在黄山举办的现代艺术讨论会,并在会议上提出“关于清理人文热情”的艺术观点。
女儿王叶子出生;
1989年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作品《毛泽东AO》引起争议;

1990年
调入武汉,湖北工学院任教;
创作《大批判》系列,开始对两种文化的冲突和解构主义美学思想有兴趣;
“我不与塞尚玩牌”,美国,加州,亚太艺术博物馆;

1991年
《大批判—可口可乐》在意大利《Flash Art》杂志封面发表;
北京青年报以“王广义现象”为题专版介绍其“大批判”系列,引起艺术界及政府文化主管机构争议;
“Cocart—后波普国际邀请展”,意大利,米兰,比昂卡·皮莱特画廊;

1992年
《大批判—万宝路》在“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上获文献奖;
由6位学者撰写的论文集《当代艺术潮流中的王广义》一书出版;
“90年代艺术双年展”,广州国际展览中心;
“中国前卫艺术”,柏林,世界文化宫;

1993年
“大批判—贝纳通”等3幅作品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
在欧洲考察当代艺术数月,更经验化地体验了大量西方当代艺术作品;
开始研究平面艺术以外的其它类型的艺术问题,在工作室中开始试验性地做了一些装置作品;
“王广义个展”,法国,巴黎,白拉芙画廊;
“中国前卫艺术展”巡回展览于柏林世界文化宫,荷兰鹿特丹艺术厅,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ODENSE艺术厅;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香港艺术中心;
“东方之路”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中国新艺术展”,玛勃洛画廊,伦敦,英国;
“毛走向大众”,悉尼当代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

1994年
装置作品《VISA》参加第22届圣保罗双年展;
在北京郊外的工作室建成;
“王广义个展”,香港,汉雅轩画廊;
“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
“汉城建都600年国际艺术邀请展”,汉城,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

1995年
《大批判—卡西欧》作品被收入由Edward Lucie-Smith撰写的《ART. TODAY》一书;
开始在北京郊区工作;
“从国家意识形态出走”,汉堡,文化工厂,k3;
“中国前卫艺术”,巴塞罗纳,圣·莫尼卡美术馆;
“艺术—斯沃其”,芝加哥,建筑艺术博物馆;

1996年
获“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艺术贡献奖;
“回望”,科隆,路德维西美术馆;
“中国”,波恩,艺术博物馆;
“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
“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香港,香港艺术中心;

1997年
“数字与神化”,斯图加特国家画廊;
“王广义个展”,巴塞尔,克劳斯·立特曼画廊;
“中国”,维也纳,维也纳美术馆;
“引号”,新加坡,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红与灰”,新加坡,斯民艺苑;
“进与出”,新加坡,拉萨尔画廊;

1998年
开始创作多件装置作品,其间主要思考寻找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创作理由及出发点,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视觉文化,中国的文化尺度的基础应当与中国的经验相关,而社会主义的视觉经验,应当是一笔意义巨大的文化财富。并且开始明确了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根源及理由何在?中国艺术家的经验与欧美艺术家的经验完全不同,可能由于这种经验不同,将导致对当代艺术的不同看法和关于当代艺术的完全不同的书写方式;
“中国制造”,柏林,尼克莱斯画廊;
“蜕变与突破”,纽约亚洲文化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9年
“开启通道”,沈阳,东宇美术馆;
“新世纪的新现代主义”,旧金山,利姆画廊

2000年
“世纪之门1979-1999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社会”成都,上河美术馆;
“进与出”,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世纪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1年
开始创作《唯物主义者》;
为“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和“图像就是力量”等展览准备作品;
“新形象:中国当代绘画20年”,北京,中国美术馆;
“信仰的面孔”,新加坡,斯民艺苑;
“多元城市”,汉堡,汉堡艺术宫;
“学院与非学院”,上海,上海艺博画廊;
“下一代:亚洲当代艺术”,巴黎,帕萨热·德雷斯美术馆;
“5位中国前卫艺术家”,汉城,ARTSIDE画廊;
“被移植的现场—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2年
画册《王广义》出版发行;
“中国的现代性”,圣保罗,阿曼罗阿尔瓦雷斯·彭特亚多基金会美术馆;
“巴黎—北京”,巴黎 ESPACE CARDIN;
“欢迎中国”,尼斯,萨哈蒂画廊;
“传媒与艺术”,北京,国际展览中心;
“Take Part 11”,卢塞恩,乌斯·麦勒画廊;
“广州艺术三年展”,广州,广东博物馆;
“图像就是力量”,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3年
“中国,你好?”,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2004年
“身体—中国”,法国,马塞,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5年
“当代艺术中心—开幕邀请展”,中国,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柏拉图和他的七种”,精灵中国,北京,OCT当代艺术中心;
“美丽的讽喻”,中国,北京,阿拉里奥艺术空间。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8760011 转 335/350/351 投稿信箱:info@vrdam.org
版权所有 © 2006-2020 今日艺术传媒  备案:京ICP备11039214号-8
今日艺术网微信公共平台
官方微信平台